1、温度管理:采用大、中棚育苗方式的,如果遇低温天气,可以采取再覆一层地膜的办法,防止夜间温度过低;对采用小拱棚和无纺布育苗方式的,保暖性不如大中棚好,如果遇到低温天气,建议在小拱棚和无纺布棚上面再加一层覆盖物。遇高温强光照天气则要注意通风炼苗。出苗后棚内温度应控制在25℃~28℃,晴天进行适当通风。 2、水分管理:对于地势较高的苗床地要保持床面稍干,床土湿润即可,可两天浇一次水;对于地势低洼的苗床地要注意降低水位,在苗床周围挖排水沟降低苗床的湿度,同时,注意多通风。 3、药害防治:因水稻苗期低温,种子在土壤中持续时间长,营养消耗多、导致抗性弱,药害、病害易多发。如果秧苗出现第1叶片和第2叶片的叶尖开始变白,甚至全株变白死亡,但稻苗并未出现畸形现象,基本可以判定是超量使用“丁扑合剂”
除草剂产生的药害。发生“丁扑合剂”
除草剂药害时,应严格控制水量,多通风,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秧苗素质来增强抗药能力。并施用一些促进根系发育的药物,培育深层根,减少吸收表层养分以减轻药害发生程度。 4、立枯病防治:如果发现秧苗发黄,根系发育不良,并伴有死苗的现象,已有明显立枯病发生症状的秧苗,要立即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建议用35%的
甲霜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20%的噁霉灵+稻瘟灵乳油或3%的
甲霜灵+噁霉灵水剂等,按说明兑水喷雾,但用药次数不宜过多,防止产生药害,用药间隔时间至少在5天以上。近几天是水稻立枯病发生的关键时期,最好普遍打一次药。 5、青枯病防治:水稻青枯主要是因通风少,温度高,浇水多引起的。青枯因为是生理性缺水,所以药剂防治对青枯基本无效。平时苗床管理应多通风、早通风。如果秧苗已经徒长,应当在日出前开始小通风,晚盖膜控制棚内温度,促进稻苗根系生长,使稻苗适应环境,再逐渐加大通风力度。对发生青枯的秧苗可适量喷一些
磷酸二氢钾。 6、恶苗病防治:对于有恶苗病发生的秧苗,建议用30%的
多菌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兑水稀释喷雾进行药剂防治。但要注意不能使用生长调节剂,因为多数生长调节剂含有促生长类激素成份不利于恶苗病的控制。 7、虫害防治:如果苗床出现蝼蛄等地下害虫,建议用50%的
辛硫磷颗粒剂苗床喷雾;插秧前1天建议用40%乐果乳油兑水喷雾防治潜叶蝇。 8、适时通风炼苗: ⑴秧苗1.5叶~3.0叶阶段,棚内温度要控制在22℃左右,床面要略呈干燥,控制秧苗徒长; ⑵秧苗已达2.5叶以上,前期通风少,秧苗已经徒长的苗床需要通风炼苗时,不能突然大通风,要采取逐渐加大通风量的办法,使秧苗适应外界环境后再正常炼苗,否则极易导致秧苗青枯。 ⑶秧苗3.0叶至插秧阶段,外界气温高,蒸发量大,要每天浇一次透水。外界气温超过20℃时,要大通风炼苗,插秧前4天~5天晚间不盖膜炼苗。 9、床土调酸:盐碱地育苗要及时掌握床土的pH值变化,适时调酸。当床土pH值升高时应浇酸化水,一般50公斤水加50毫升浓硫酸。 10、追送嫁肥:在插秧前4天~5天追“送嫁肥”,每平方米苗床施用硫铵50克~80克,兑水100倍进行喷施,然后用清水冲洗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