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常株的处理1、存在问题:异常株是指在与小区内本品种植株不同的植株,主要有杂草、异品种植株、本品种分离植株、杂交亲本、前作残留种子发芽、稻茬再生及拔秧、分秧、插秧差错等。异常株的存在形成不纯群体,影响本品种的准确表达,增加了植株的多样性,产生植株间生长竞争,增加了试验误差。此外,异常株通常难以在早期发现,造成补救工作的困难。2、原因分析:品种纯度不够,试验田块浸沤田时间不够,试验人员责任心不强以及承试者对异常株的辨认不重视、不细致。3、解决办法:一是保证种子的纯度;二是彻底淹浸、清理秧田和本田,必要时使用芽前
除草剂处理;三是称种、换袋、播种、拔秧、分秧、插秧等关键环节要格外小心,避免出错;四是播种后塌谷,暴雨前上水或盖膜、秧田保护防止禽、畜、鸟、鼠等动物危害携带;五是在秧苗期辨认拔除杂株。二、缺株处理1、存在问题:造成缺株的原因很多,如插植断苗、插植不稳浮苗、插植太深死苗、田面不平导致枯死、病虫为害致死等。缺株后果:一是造成小区间总穴不一致而影响产量,二是影响与缺株相邻植株的生长条件而产生试验误差。2、原因分析:承试者忽略缺株是造成小区产量低的原因之一,在插植后不留剩余秧苗。3、解决办法:首先,在试验过程中首先应注意避免缺株,如确保田面平整、拔秧切忌断苗、使用熟练插秧人员、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最好在试验品种移栽到大田时期,所有参试品种均在对应小区保护行内多插植些秧苗,以备补苗需要。其次,插秧后应及时进行查苗补缺,补苗越早越好。一般在插秧后5d内正确补插的秧苗与正常植株差异不明显;插秧后5-20d发生的缺株也应补插,以保护其周围植株的正常生长条件,但偏迟补插的穴位应做好标记,在将来收获时剔除,并按实际收获穴数做产量矫正。如在一个小区里缺株达20%以上,则不必测产,在统计分析时视为“缺失值”处理。对于因种源和品种原因产生的异常株则不应去除,在试验中应注意观察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