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作物的营养指标,通过作物生长发育期间植株养分含量的测定,来确定是否需要施肥的方法叫作物营养诊断法( DRIS 法)。营养诊断是对植株某一部位进行组织汁液中的养分含量测定,再按丰缺临界值来判断作物体内养分丰缺与否,以便决定施肥(追肥或喷肥)的方法。
作物营养诊断不能代替土壤诊断,只是比土壤诊断更能深入了解作物生长期间养分的吸收、运转及
肥料的效果。这种方法能在缺素症状出现前或尚未明显时,发现潜伏缺乏现象,从而起到预报作用,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作物营养诊断法包括形态学(叶色卡比色、显微形态结构)、化学(植物化学诊断、土壤化学诊断)、生物学(酶学、室内培养、田间试验等)和物理学(电子探针、遥感技术等)诊断,这里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1、叶色卡比色法:叶色卡比色法是依据作物叶色深浅与叶片全氮含量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的原理研制出标准叶色卡,根据实际作物叶色深浅诊断养分的丰缺进而指导施肥。该方法简单、方便,并使营养诊断呈现半量化,易于看到实效。然而,由于品种或基因型的不同,该方法对叶色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入为因素影响,可能导致一些误差。另外,叶色卡比色法还不能辨别作物失绿是由缺氮引起还是由其他因素引起。
2、作物营养临界值法:当植株内养分低于某一浓度时,就会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时出现“缺素症”,该浓度称为“临界浓度”,又叫临界值。临界值是植株生长速度或产量刚刚开始下降的浓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