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枯病玉米茎腐病又称青枯病,常见症状有3种类型:⑴青枯型:叶片自下而上突然萎蔫,迅速枯死,叶片灰绿色、水烫状。灌浆期后乳熟至蜡熟期症状明显。⑵黄枯型:包括从上向下枯死和自下而上枯死两种,叶片逐渐变黄而死,多见抗病品种,发病时期与青枯型相近,茎基局部软腐。⑶湿腐型:植株上部仍然青枝绿叶,一般不多见。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禾谷镰孢(Fusariumgraminear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该病是土传病害,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原菌在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从根部伤口侵入。矮秆品种、早熟品种易发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雨后骤晴,土壤湿度大,气温剧升,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适时晚播,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玉米茎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病原种类较多,发病原因复杂。病害治疗方法:⑴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4%的5%根保种衣剂拌种,或多菌灵500倍液拌种。⑵农业防治:不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茎腐病的发病率随植株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玉米生育前期施肥时,氮(尿素)、磷(磷酸二氢钾)、钾(氯化钾)之比应为1:4:5.生育后期为1:1:5,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对茎腐病的抗性,其中氯化钾中的钾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茎高、茎粗和茎秆强度,氯能使植株保持水分和延迟作物成熟,氯化物通过阻止玉米植株过早死亡而减少茎腐,每667平方米氯化钾用量15千克为宜。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同时防止水温过高、通气不良而损伤根系,影响根部的呼吸作用,导致发病。轮作病区和谷子、大豆、水稻等作物进行轮作,可有效地控制病情。⑶药剂防治:施用生物制剂、生物菌肥或化学药剂,如用木霉菌拌种、木霉菌穴施配合细菌保重;每667平方米用激抗菌15千克,加水适量或复合细胞分离素200倍稀释液浸种;每667平方米用生物钾肥1千克,加适量水拌种。及时防治玉米螟。2、斑枯病玉米斑枯病是玉米较为普遍的病症,初生病斑椭圆形,红褐色,后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浅褐色的不规则形斑,致叶片局部枯死。两者常混合发生,较难区别。【病原】:SeptoriazeicolaStout和SeptoriazeinaStout前者称玉蜀黍生壳针孢,后者称玉蜀黍壳针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玉蜀黍生壳针孢分生孢子器扁圆形,生在叶片两面,散生或聚生埋生,孔口微露,器壁褐色,炭质,大小69-135um.分生抱子近圆柱形或圆柱形至针形,无色或略带浅绿色,直或稍弯,基部近截形,端稍尖,具隔膜1-4个,大小13-33×2.5-3.5(um)。玉蜀黍壳针孢分生孢子器大小90-210um.分生孢子线形或鞭形,无色透明,顶端较尖,基部钝圆,微弯至弯曲,具隔膜8个,大小42-80×2-2.5(um)。【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两菌均以菌丝和分生抱子器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一般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植株上,从气孔侵入,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扩大为害。冷凉潮湿的环境利其发病。【防治方法】:及时收集病残体烧毁。⑴农业防治:病残体集中烧毁。⑵药剂防治:及早喷药,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加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50%复方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1-2次。3、玉米叶斑病玉米大斑病,目前国内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以东北、华北北部及南方山区发病较重。大发生年份一般减产15-20%,严重者减产50%左右。大斑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但苗期很少发生,后期逐渐加重,发病叶片上形成梭形大斑,病斑黄褐色或青灰色,中部色浅,边缘色深,长5-10厘米、宽1.2-1.5厘米,严重时几个病斑互相连接,叶片提早枯死。玉米小斑病,在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发生较重,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时减产70%左右。小斑病在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后期发生较重。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偶而也危害叶鞘、包叶和子粒。病斑小,表现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病斑为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紫色或深褐色,空气湿度高时,病斑表面生灰褐色稀疏霉层,后病叶变黄枯死。第二种类型,病斑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较大,中央灰褐色或浅黄色,一般无明显边缘,后期稍显轮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表面生灰褐色霉层。叶片病斑数量多时,很快萎蔫枯死。第三种类型,叶片上形成黄褐色坏死小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表面霉层极少,叶鞘和包叶病斑较大,呈纺锤形,表面密生灰黑色霉层。果穗受害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果穗腐烂。玉米大小叶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与气候条件、品种抗性、管理水平及立地条件关系密切。空气湿度高、温度适宜时发病重,品种抗性差者发病重,连作、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粘重、施肥不足都会加重发病。防治方法:A、选用抗病品种,注意与其他作物轮作,轮作面积越大越好。B、播种时每20公斤种子,用25克“天达2116”(浸拌种型)+5克96%天达恶霉灵,兑水0.75公斤拌种,阴干后播种。注意增施有机肥料,增施磷钾肥、锌肥和生物菌肥,追施足量氮肥,保障玉米植株健壮,提高抗病性能。D、玉米3--4叶时喷洒800倍“壮苗灵”+6000倍96%天达恶霉灵药液,7-10叶时,喷洒800倍“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600倍70%代森锰锌、或800倍“粮宝”+800倍72%杜邦克露药液,每7天1次,连续喷洒2-3次,可有效地防治大小叶斑病。喷药时加入1000倍3%蚜虱速克或1500倍啶虫脒可以兼防蚜虫、飞虱、瑞典蝇等害虫发生,并能防治玉米纹枯病、粗缩病等病害,增产玉米15%左右。4.丝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哑玉米,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在华北、东北、华中、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普遍发生。最明显的症状是从玉米第4-5叶期开始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条纹1-4条,最终使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造成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主要侵害玉米雌穗和雄穗。多在出穗后显症,但有些自交系在苗期显症,在4-5叶上生1-4条黄白条纹;另一种植株茎秆下粗上细,叶色暗绿,叶片变硬、上挺入笋状;还有一些二者兼有或6-7叶显症。雄穗发病有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多,颖片增多、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雌穗发病较健穗短,下部膨大顶部较尖,整个果穗变成一团黑褐色粉末和很多散乱的黑色丝状物;有的增生,变成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分蘖增多。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黍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reiliana)。病原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约定,成为次年初侵染源。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玉米连作之间长及早播玉米发病较重,高寒冷凉地块易发病。沙壤地发病轻,旱地墒情好的发病轻,墒情差的发病重。侵染温限15-35°C,适宜侵染温度20-30°C最适。感病品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病原菌能出现新的生理小种,导致原来抗病品种丧失抗性。早播和种子萌发后出现的低温气候为病害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玉米多年连作,田间积累大量病原菌,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发病植株不清除,带菌粪肥施入田间,投入少,管理粗放,都是发病的诱因。病害治疗方法:⑴种子处理:在丝黑穗病重病区推广具有防病功效的种衣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种衣剂主要是含有戊唑醇、烯唑醇、三唑酮等种衣剂,但是以含戊唑醇的种衣剂防治效果最好、安全性最高。烯唑醇药剂在低温条件下,播种深度超过3厘米时产生药害。三唑醇、三唑酮对玉米苗期有一定抑制作用,存在着安全隐患。相比之下,戊唑醇不仅防效好,安全性高,而且还可以促进物生长,根系发达,有效分蘖增加,提高产量,发芽快。所以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首选含有戊唑醇的种衣剂。也可以采取拌种的方式,玉米播前用10%烯唑醇乳油20克湿拌玉米种100千克,堆闷24小时。也可用种子重量0.3%-0.4%的三唑酮乳油拌种,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7%拌种,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采用此法需先喷清水把种子湿润,然后与药粉拌匀后晾干即可播种。此外,还可用种子重量0.7%的50%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0.2%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⑵农业防治:积极推广对丝黑穗病具有良好抗性的品种,一些品种具有稳定的抗病性,即使在病害眼总发生年份,这些品种的发病率一般也低于10%,消灭初侵染源,清洁田间,拔除病株,处理病残组织,滑竿菌粪肥要充分腐熟。发病重的田块,在玉米开花期后,一旦发现病株,一定要割除并进行深埋,防止病菌扩散,即使不进行作物间的轮作,在选择玉米品种时,也要进行品种间的轮作。5、玉米黑粉病玉米黑粉病又称黑穗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是我国玉米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生极为普遍,一般年份发生较轻,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但暴发年份能造成50%以上的减产,甚至绝收。从幼苗到成株各个器官都能感病,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叶片、茎秆、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形成带形状不同的瘤状物。瘤状物是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形成的菌瘿,它外面包有寄主表皮组织所形成的薄膜,初为白色货浅紫色,逐渐变成灰色,后期变黑灰色。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maydis)。病原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源。春季气温回升,病原菌随风雨、昆虫等传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形成肿瘤,肿瘤破裂后厚垣孢子还可进行再侵染。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直至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害。高温、高湿利于孢子萌发,发病适温26-35°C。寄主组织柔嫩,有机械伤口病原菌侵入;玉米受旱;抗病力弱,遇微雨或多雾、多露,发病重;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发病;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病害治疗方法:⑴种子处理:采用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0.7%拌种,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总量的0.4%拌种。⑵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在病区避免种植掖单19号等感黑粉病玉米品种,应尽量选种适合当地种植的农的108号、朗玉6号、豫玉22号等抗黑粉病品种;加强水肥管理,玉米抽雄前后勿使干旱;不要过多偏施氮肥,防止徒长;及时防治棉铃虫、玉米螟等害虫;减少耕作机械损伤;在玉米苗期结合田间管理,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拔节至成熟期,将病瘤在成熟破裂钱切除深埋;玉米秸秆不要堆放在田间地头,在下年玉米播种前要全部处理掉;实施秸秆就地还田最好在无病区进行,轻病田应结合玉米收获剔除病株及病残体后再进行秸秆还田;重病区应实行2-3年的轮作,减少菌源;不施用含有病菌或未经充分腐熟的农家粪肥。⑶药剂防治:在玉米快抽穗时,用1%的波尔多液喷雾,对病害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喷雾,可以减轻黑粉病的再侵染。6、玉米锈病玉米锈病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上也可发生。植株中上部叶片发病重,最初在叶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并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病原菌冬孢子)。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玉米柄锈(Pucciniasorghi)。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在北方菌源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主——酢浆草,成为该病初侵染源。田间叶片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高温、多湿,多雨、雾日,光照不足,利于玉米锈病的流行。病害治疗方法:⑴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选择生育期长的马齿型品种;根据玉米需肥种类合理施肥,重视对磷、钾肥等微肥的施用,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古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加强田间管理,清除酢浆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⑵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常用药剂有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多。悬浮剂6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2-3次。7、玉米叶鞘紫斑病玉米叶鞘紫斑病在玉米灌浆中后期显症。中上部叶鞘或苞叶上产生绿豆大小的黑褐色斑块,有的稍带紫色,后在叶鞘及苞被上产生不规则或近圆形紫斑。病原:AscochytazeaeStout称玉米壳二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器埋生在病叶或茎组织内,壁膜质,基部分化程度较浅,具孔口;分生孢子双胞,无色,有时略带浅色,大小8.5-13.5×3-4.5(um)。发病特点: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显症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七、八月气温高,蚜虫发生猖撅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扩展,尤其是天气转冷时,蚜虫分泌的糖液、排出的粪物混合在内发霉,造成外面的块块斑痕,蚜虫在叶鞘内繁殖迅速。防治方法:抽雄前防止蚜虫向叶鞘转移是防治叶鞘紫斑病的关键。(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2)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来年菌量。(3)治蚜防病。①改善耕作制度。采用麦棵套种玉米栽培法比麦后播种的玉米提早10-15天,能避开蚜虫繁殖的盛期,可减轻为害。②种子处理。用玉米种子重量0.1%的10%吡虫啉可湿粉剂浸拌种,播后25天防治苗期蚜虫、蓟马、飞虱效果优异。③药剂防治。玉米进入拔节期,发现中心蚜株可喷撒0.5%乐果粉剂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当有蚜株率达30%-40%,出现“起油株”(指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撒施乐果毒砂,每667m2用40%乐果乳油50g对水500L稀释后喷在20kg细砂土上,边喷边拌,然后把拌匀的毒砂均匀地撒在植株上。也可喷洒25%爱卡士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每667m2用药量50g或喷撒1.5%1605粉剂,每667m22-3kg.在玉米大喇叭口末期,每667m2用3%呋喃丹颗粒剂1.5kg,均匀的灌入玉米心内,若怕灌不均匀,可在呋喃丹中掺入2-3kg细砂混匀后进行。此外还可在喇叭口内撒施1605颗粒剂每667m25kg,颗粒剂制法用50%1605乳剂500g,拌入颗料50kg,可兼治蓟马、玉米螟、粘虫等。此外还可选用40.64%加保扶水悬剂8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0%赛波凯乳油2500倍液、2.5%保得乳油2000-3000倍液、20%康福多浓可溶剂3000-4000倍液。8、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玉米链格孢菌主要在玉米生长后期危害叶片、叶鞘及苞叶。初期病部现水渍状小圆斑点,逐渐扩展成椭圆形至近圆形的病斑,中央灰白色至枯白色,比边缘红褐色,病健部交界明显。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后期病部可见黑色霉层,一些病斑中间破裂穿孔,严重的整株叶片病斑满布,呈撕裂状干枯坏死。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链格孢半知菌亚门真菌(Alternariatenuis)。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次年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成熟老叶易发病,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利于该病扩展。病害治疗方法:⑴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积肥,适时追肥。⑵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带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5天防治1次,共防治2-3次。9、玉米腐穗病玉米腐穗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称玉米穗粒腐病,属世界性病害。一般品种发病率为5%-10%,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50%左右,造成严重损失。玉米穗腐病不仅因果穗腐烂而导致直接减产,而且可使带菌的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均降低,造成进一步的损失。此外,玉米穗腐病的部分病原菌产生大量真菌霉素,严重威胁人畜的生命健康。从果穗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个果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有时子粒间有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产生,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病粒易破碎。果穗病部苞叶长被密集的菌丝贯穿,粘贴在一起贴在果穗上不易剥离。⑴玉米丝核菌穗腐病:早期在果穗上长出橙红色霉层,后期病果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橙红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⑵玉米青霉穗腐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机械损伤、害虫或鸟等危害的果穗上,在子粒或子粒间产生青绿色或绿褐色霉状物,多发生在穗的尖端。病原菌侵入种胚的,种子发芽时引起幼苗萎凋。⑶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浅红色霉状物,使子粒发霉,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也可发生在田间。⑷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还可侵染叶片、叶鞘及苞叶,病斑较大。⑸玉米色二孢穗腐病:发病早的果穗苞叶呈苍白色,在吐丝后1周内发病,果穗变为灰褐色,整个果穗萎缩或腐烂。果穗呈直立状态,果穗和内苞叶或内苞叶之间紧密黏附,菌丝在其间生长繁殖,后期苞叶上、花苞及子粒边缘产生黑色粉状物。植株生长后期果穗发病,外表症状不明显。侵染始于果穗基部,从果穗梗处向上扩展。剥开果穗或脱粒时,可发现子粒之间长有一层白色的霉菌,其顶部已变色。⑹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主要危害雌穗。花丝发病病部呈现水渍状。果穗发病多发生在有机械伤或昆虫的穗上,子粒上或子粒间生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发病特点: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⑴玉米丝核菌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在种子、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⑵玉米青霉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草酸青霉(Penicilliumoxalicum),腐生于各种有机肥上,通过各种伤口侵入危害,也可通过病健果穗接触传播。病原菌发育适温18-28°C,相对湿度95%-98%时有利于发病。⑶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roseum),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传播到果穗上,从伤口侵入。发病后病部产生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发育适温25-30°C,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⑷玉米小斑病T小种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T小种(Bipolarismaydis),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源,病原菌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侵染和再侵染。产生孢子最适温度23-25°C.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扩展迅速。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的流行。低洼地、过于密植的隐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⑸玉米色二孢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玉米色二孢(Diplodiazeae),在带病种子或秸秆上越冬,随风传播。玉米吐雄时叶鞘较松散,落入叶鞘里的病原菌直接或经伤口侵入,也可从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梗的苞叶直接侵入。⑹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病玉米灰葡萄孢(Botrytiscinerea),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蔓延,遇有适温及叶面有水滴条件,从伤口或衰弱的组织上侵入。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后逐渐形成菌核越冬。病害治疗方法:⑴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适当调节播种期,尽可能使玉米孕穗期不要于雨季相遇;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受害程度尽量避免造成伤口,注意防止鸟害。玉米生长后期(7-8月份)正值雨季,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穗粒腐病的扩展,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可结合药剂灌心拔除病株、可疑株。玉米吐丝授粉期至乳熟期继续拔除病株,彻底扫残,并将病株深埋、烧毁,不要在田间随意丢放。在玉米生长后期实行人工苞叶晒子粒措施,能有效田间病情的扩展,注意不要扭果穗穗柄,以免影响子粒灌浆。湿度密植,不用病株喂牛,防止粪便带菌;清洁田园,处理田间病株残体等;同时秋季深翻土地,减少病菌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