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生产与植保新技术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和“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三个理念,因地制宜地实施分区域、分作物,优化集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深化转化病虫防控的思想认识,进一步转变农作物病虫的防治理念,切实增强食品安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把传统防治与绿色防控“两手抓,两手重”,进一步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应用与推广,加大宣传、培训和技术普及的力度,全面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提升县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的品牌竞争力。一、农业防控技术(一)选用“新,优、特”抗病优良品种,科学合理品种布局。作物本身的抗性,是防治病虫害,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因此,生产上应首选免疫、或高抗病虫的品种,既要做好种植上的合理规划布局,又要及时开展田间作物病虫抗性监测、记载、比较,建立健全区域性良种推广繁育体系,做好适宜本地生态环境条件的农作物品种提纯、复壮工作,不断选育抗病虫优良品种,以满足粮油、果蔬产业产量、质量并重的要求。此外,科学种植,还包括选用无病虫健康种子,适当调节播量及播期等;对于播期范围较大、遭受病虫危害较短的作物或食性专一且为害期短的昆虫,可通过适当调节播期“避虫”以减轻危害。(二)强化田间环境管理和肥水管理。一是及时清除前茬病残体和田间杂草。二是提倡精耕细作,旱地、坡地适时抢墒播种,平地、梯地使用覆膜技术,促进早出苗、出壮苗。三是增施腐熟的有机肥,磷钾肥,大力推广田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进一步增强作物长势,提高抗病虫能力;四是注意田间排管技术的应用,采取微灌、滴灌,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五是及时清园,采取秋耕深翻果园土壤,降低越冬虫源;六是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埂边杂草,减少病虫越冬、越夏场所。(三)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推广轮作和套种技术。合理轮作可以恶化单食性害虫的食物链,使害虫因无法觅食而种群减少,同时使寄生病原菌减少,避免因重复种植单一作物而导致发病率较高。不同果树和蔬菜间套种可以利用植物产生的化感物质抑制病虫草害的生长,营造最佳的生态多样性,减少病虫的发生与为害。二、物理防控技术(一)色板诱杀。根据害虫的生活习性,选择色板诱杀技术杀虫。生产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黄色板、蓝色板。不管用哪种板,都是利用了害虫对颜色的趋性,在使用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白使用色板的目标性害虫是什么?黄板或蓝板能否有效减轻害虫的虫口密度;二是要注意黄板或蓝板在田间应用的密度、高度及倾斜的角度。一般来说,色板越大,放置密度可减小;色板越小,放置密度应加大。色板放置的高度一般以平于作物顶端高度最适宜,色板放置角度不能垂直,以与垂直线相交15度角最好;三是色板的管理要到位。当被雨水冲刷或者粘满了害虫、灰土时,应立即更换新色板,同时把旧色板带出田间集中处理。(二)杀虫灯诱杀。根据害虫对光的趋性,来诱集杀虫。生产上目前应用的杀虫灯主要是振频式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通过高频电子灯光诱集、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用人工或化学药剂等处理方法,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杀虫灯主要在蔬菜、果树上用来诱集鳞翅目(甜菜夜蛾、卷叶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小菜蛾、螟虫、粘虫、地老虎等)、鞘翅目(金龟子)等害虫的成虫。(三)性诱剂诱杀。利用性诱剂(性信息素诱导剂)诱杀害虫的技术,是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异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害虫的正常交尾,从而减少其后代种群的数量,达到控制害虫的效果。使用性诱剂诱杀可有效控制玉米螟、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三化螟等害虫的成虫。在田间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同一个诱捕器里不能同时放几种诱芯;二是诱捕器放置高度要科学,根据昆虫的飞翔习性定放置高度,一般而言以距作物顶端高度0.5米最为适宜,但在果园中应用以放置树冠最茂盛的地方所处高度为适宜;三是诱捕器的放置密度要科学。放置密度与诱芯的诱集能力密切相关,诱芯诱集能力强则少一些,诱芯诱集能力弱则多放一些。但是对于迷向性诱芯来讲,则放置密度应高几倍至十几倍,以增强效果。(四)避雨控病技术。根据作物生长与病害发生的相关习性,采用人为技术措施以恶化病虫生存环境,达到防控病虫害之目的。如葡萄生产上,雨季开始之前,在葡萄树冠顶部搭建简易避雨的拱棚,使葡萄植株、枝蔓、花、果能人为地避开自然雨淋,截断引起葡萄病害发生流行的环境因子,达到控制或减轻如葡萄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褐斑病等病害的发生,提高葡萄产量和品质的目的。(五)果实套袋技术。果实套袋技术是采取空间隔离,避免病虫害入侵来提高果实品质的有效措施之一,其最大的好处是保护果实免遭农药污染,生产绿色、有机果品。套袋后,果实与外界隔离,病虫难以侵害果实,可有效降低病虫发生危害,保持较好的果相和品质。三、生物防控技术利用自然界生物链的相关作用,在农田小环境发挥出最大的效果。生物防治一般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包括菌体和代谢产物)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有效手段。(一)注意利用、保护自然天敌防控。一是开展化学防治时,尽量选用对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并改进施药方法,进行局部施药和隐蔽性施药;二是改善作物结构,种植能诱集天敌的植物,增加植被多样化,创造有利于天敌生存繁衍和种群数量增加的生态条件。(二)使用人工繁殖与田间释放天敌防控。天敌数量过少控制能力不足时,通过人工繁殖和引进天敌,进行田间释放,以增加自然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天敌的数量,补充其不足,使病虫尚未大量发生危害时,便受到天敌的控制。例如:可在田间释放捕食螨控制红蜘蛛、释放赤眼蜂控制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三)利用昆虫信息素的防治害虫。利用昆虫的性外激素,引诱同种雄性昆虫达到诱杀或迷向的作用,影响害虫的正常交尾,从而减少其种群数量,达到防治的效果。使用性诱剂可有效控制玉米螟、苹果蠹蛾、甜菜夜蛾、菜蛾等害虫。(四)利用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利用微生物、植物源农药、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农作物病虫,可选用天然除虫菊素、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绿僵菌、阿维菌素、烟碱、苦参碱、宁南霉素等防治蚜虫、菜青虫、小菜蛾、叶螨、斑潜蝇、夜蛾类害虫、病毒病等。四、营养防治技术(一)预防低糖病害。当植株上部功能叶片含糖量达到2.0%~2.2%时,喷1%葡萄糖或蔗糖,也可喷糖氮(1%糖水加0.5%尿素)、糖醋(1%+1%)或糖氮醋液。(二)喷施叶面肥与微肥。在作物生长期间适量、适时喷施叶面肥料,可提高植株抗性,根据作物表现的缺素症状确定适宜的微肥品种。防治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生理病害,可通过喷施叶面肥补充微量元素,提高作物抗病防病能力,实现自身保健。五、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学防控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控技术手段,也是当前防治作物病虫草害最常用的办法。具有高效、快速、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使用不当可对作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农药的高残留还可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合理使用,既要充分发挥其有利方面,又要尽量减少不利方面,把副作用降低到最小。1、根据病虫发生的种类和时期,对症选用合适的农药;2、按照使用方法,适量用药,提倡使用标准量器配药。3、针对性使用喷雾、喷粉,浇灌等方法,注意保护药械。4、轮换使用农药防治同一种病虫,避免产生抗性。5、省工省事,合理混用农药防治病虫,注意药害。6、精准用药。精准用药技术主要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科学使用农药,包括适期、适量、对症用药,采用新型施药器械,提高药液雾化效果,以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药的有效性。重点推广机动喷务器等精准施药药械,其雾化程度高,雾滴细,可节水省药,降低劳动强度,安全性能好,避免了“跑、冒、滴、漏”等问题,提高施药效果。7、安全使用农药,严格掌握农药使用操作规程,喷药时禁止饮食或吸烟,严格控制高毒农药使用,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规定,妥善储存农药,农药包装要安全处理,发生农药中毒现象要及时治疗。8、设置警戒标志。对某些用药田园,及时设置警示牌,避免不安全事故发生。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