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物防疫是养殖生产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保障措施,科学免疫是动物防疫成功的根本保证。动物防疫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确定新生畜禽初免时间:不同的疫苗,初免时间亦有所差异,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掌握,一般情况下,仔猪、羔羊:28-35日龄进行初免,免疫剂量是成年猪、羊的一半。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犊牛:90日龄左右进行初免,免疫剂量是成年牛的一半。间隔1个月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雏鸡:7-14日龄进行初免,3-4周后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2、疫苗的运输与保存外界环境温度不超过8℃,疫苗可常规运输,当超过8℃以上,需冷藏运输,可用保温箱或保温瓶加些冰块,避免阳光照射。疫苗领回来后应及时使用,若不能及时使用,可按标签说明妥善保存。通常弱毒活苗须冷冻保存,灭活苗2℃—8℃保存,不得冻结。疫苗在运输及保存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由于温度忽高忽低而造成反复冻融,以免失活或降低效价。3、禁用消毒药及抗细菌病毒药物饮水免疫前后24小时,禁止在饮水中加入消毒药物,进行环境消毒时不要把消毒液喷到料水中。使用菌苗前7日、后10日内禁止注射或饲喂任何抗菌药物,必须使用时,可在停药后10日补做免疫一次。使用病毒苗前后1周内不得使用抗病毒药、干扰素及免疫抑制剂,如地塞米松等。在使用疫苗的同时,可饲喂免疫促进剂,如左旋咪唑、VA、VC、VE等,以提高免疫效果。4、免疫对象的选择:疫苗只用于接种健康畜禽,不能用于发病和感染疫病的畜禽,对妊娠母畜应慎用(配种前应加强免疫一次),避免引起机械性流产,畜禽屠宰前21日不得进行疫苗接种。5、正确把握疫苗注射种类、数量、部位:畜禽一生要注射多种疫苗,根据当地动物疫病流行特点,确定疫苗的注射种类。一次只注射一种疫苗,间隔5-7日再注射其它疫苗。疫苗注射剂量要严格按规定进行,过小或过大都会影响免疫效果。注射部位要准确,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耳后侧部肌肉;皮下注射:颈部皮下;皮内注射:尾部皮内;饮水免疫:水温30-35℃为适宜。6、做好各项消毒工作: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注射部位应严格消毒,要做到“一畜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吸取疫苗时应使用专用针头,不得用注射过畜禽的针头吸苗,以防污染疫苗。疫苗开封或稀释后,应尽快用完。疫苗临用前应升至常温,开封或稀释后充分摇匀。灭活苗一般在开封后8—12小时内用完,最长不超过24小时。活苗稀释后应放在冷暗处,宜2小时内用完,最好不超过4小时。7、正确处理疫苗反应:疫苗接种后,个别畜禽可能出现体温升高、饮食欲减退等应激反应,一般在2日内自行恢复,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8、规范疫苗管理使用:使用农业部批准企业生产的疫苗,并做好疫苗管理,按照疫苗保存条件进行贮存和运输。在免疫接种时按照疫苗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规范操作,并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9、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规范填写免疫台帐和免疫卡,做到针针有记录,户户有档案。免疫卡中详细填写畜主、所在地址、牲畜总头数情况、免疫牲畜数情况、未免牲畜数情况、免疫疫苗情况、免疫日期、防疫员签字、畜主签字,为暂缓注射动物补针工作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