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来,我县普遍春夏连旱,雨水来得晚,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保证水稻应对干旱取得丰收,现提出水稻生产抗旱技术措施。一、水源保障的稻区要坚持适时按节令育秧和移栽夺丰收适时播种、在最佳节令段移栽有利于水稻高产、稳产,在有水源保障的稻区应抓住雨季前有利的光、热条件,适时播种,扣种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及时整田按时段移栽,并加强田间管理,做到精耕细作,力争实现高产。二、农田用水量不足的稻区应采取以下几项技术措施(一)选择耐旱、耐迟栽优良品种及分段育秧选择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水平和栽培技术相适应的品种,尤其要考虑选择耐旱、耐迟栽、生育期适中的优良品种,在迟播迟栽的情况下要选生育期偏短的品种。二是按正常育秋节令推迟10一15天,品种选择楚粳28号。(二)因地制宜选择育秧方式育足水稻秧苗是确保水稻丰收的关键措施。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好育秧方式,其次才是抓好育秧技术措施的落实。在有育秧水源的地方,除采用常规薄膜育秧外,积极推广旱地育秧和塑盘育秧。原育秧田无水的地区,要采取异地集中育秧。(三)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做好抗旱等水栽秧准备一般来说,旱育秧的秧龄为30天左右、抛秧的秧龄为40天左右、薄膜育秧的秧龄为50天左右。旱年情况下,各地根据本地栽秧水和雨水来到的时间,适当推迟水稻播种期,尽可能保证秧苗适龄移栽。如果栽秧水和雨水来得迟,可采取稀播培育壮秧,增加秧苗的秧龄弹性以便等水栽秧。70天老秧移栽至大田后基本上不再分蘖,其栽培技术是靠插不靠发,移栽时必须通过增加基本苗来保证穗数,从而有效提高单产。(四)培育壮秧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同时也是增强抗旱能力的重要措施。即通过扩大秧床面积,减少每平方米范围的播种量,壮大个体,提高秧苗素质,增强抗旱能力,可有效地增加秧苗的秧龄弹性,促进水稻移栽大田后早生快发,从而提高单产。(五)采用水田旱整地技术传统的耕翻整地作业,不仅需要大量的机械投入,而且泡田整地时间长,需水量大,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采用旱作整地技术,即旱旋耕、旱耙田,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不仅整地质量高,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泡田用水。旱整地每亩泡田用水约需80一100立方米,而水泡整地每亩泡田用水约需150一200立方米,节水50立方米以上。推广旱整地技术,即“边放水、边整地、边插秧”,缩短泡田时间,做到节约用水。部分小麦或大麦田块收获后,也可不再进行翻犁,直接放水泡田并通过浅旋耕后即可移栽。(六)注意“三浅”栽秧,促进早生快发分蘖是水稻的基本属性,同时也是水稻生长好坏的重要标志和夺取水稻高产的关键。浅水栽秧、浅栽秧、浅水分蘖利于低节位分蘖发生和成穗并可节水。有试验证明,栽插深度与发生分蘖的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发生分蘖时间和进入分蘖高峰期所需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七)特别强调“重底早追”“前促”是旱年迟栽田水稻丰产措施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施肥上,应注重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微肥配合,应特别强调“重底早追”。根据品种、根据田块、根据产量水平确定合理的氮磷钾用量和科学的施用时期。一般地,旱年迟栽田水稻施肥可采取磷
钾肥全部和
氮肥的70%作底肥重施,
氮肥的30%栽后5一7天作分蘖肥追施,以防分蘖生长期缺水无法施肥。(八)加强田间管理“三分种,七分管”,干旱年时更显重要,通过精心管理可以把干旱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小到最低。管理上重点抓好两点:一是节水灌溉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根据作物生长对水分需求的量和干旱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程度,在水稻对水的敏感期进行灌溉,不太敏感期不灌水。采用减少稻田的灌溉次数,减少每次灌水量,注意后期干湿交替。二是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干旱条件下,气温、水温、土温呈现“三高”,土壤养分释放快,水稻生长具有充足的“暴发力”,但同时也为病虫害的滋生暴发创造了充足的条件,在病虫害的防治上重点强调“综合”二字,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因地制宜地搞好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