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技术 农资信息

水果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害虫大全
药材种植技术粮油种植技术杂草大全
频道分类 : 农业信息 有机农业 农业种植技术 粮油种植 蔬菜种植 水果种植 药材种植 杂草图谱 害虫图谱 肥料知识 农药知识 咨询解答 农业知识 栽培技术

玉米缺钾和褐斑病的的区别及防治方法

2017-06-30 17:37 作者:李先生  

  
农业种植技术
一、玉米缺钾属于生理性病害。玉米缺钾时幼苗上部叶片发黄,叶脉间出现黄白相间的退绿条纹,下部老叶片尖端和边缘呈紫红色;严重的叶边缘、叶尖枯死呈倒“V”字型,俗称“镶金边”,并且下部叶片逐渐逐渐向植株上部干枯在玉米拔节的初期,如果作物不能满足对钾的需求,极易造成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几率。中后期全株叶脉间出现黄绿条纹或矮化。生育延迟,果穗变小,穗顶不着粒或子粒不饱满,淀粉含量降低,品质下降,容重下降。造成玉米缺钾的原因很多:1.土壤可吸收利用的有效钾匮乏。2.土壤长期积水、土壤含水多,有效钾低;施用有机肥少,秸秆不还田等,水渍、过湿诱发缺钾。3.元素之间的拮抗作用。大量偏施氮肥或土壤中钙和镁含量超标,等会造成玉米对钾的吸收利用。玉米缺钾防治方法?最简便的办法是追施钾肥,进行后期补钾措施。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或以后,株高定型,开始吐丝,抓紧施钾肥,每亩酌情施4~8公斤氯化钾。施用方法可采用穴施或条施覆土,并结合浇水。?二、玉米褐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褐斑病发生的初期一般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多功能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玉米褐斑病如果在玉米拔节的初期发生严重时,就会造成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上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原菌的孢子囊),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发病原因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2、玉米褐斑病的发病几率与品种之间的抗病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玉米褐斑病防治方法1、农业措施①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施足底肥,适时追肥。一般应在玉米4~5叶期追施苗肥,追施尿素(或氮、磷、钾复合肥)10~15千克/667平方米,发现病害,应立即追肥,注意氮、磷、钾肥搭配;③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④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时追肥、中耕锄草,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⑤栽植密度适当,提高田间通透性。2、药剂防治①提早预防。在玉米4~5片叶期,每667平方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叶面喷雾,可预防玉米褐斑病的发生;②及时防治。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三唑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洒茎叶或用防治真菌类药剂进行喷洒。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叶面宝、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且促进玉米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三、虽然玉米缺钾和褐斑病的症状很相似,但是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其中有很大的区别的:1.发生的部位不一样。玉米缺钾俗称镶金边,呈倒“V”字型,一般发病部位以植株最下边叶片开始,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呈“跑马杆”式的逐渐向植株叶片发展;而玉米褐斑病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2.病害的颜色不同。玉米缺钾的症状一般是黄色的干枯状,而玉米褐斑病的的病斑则是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3.植株的长势不同。玉米缺钾后在苗期的根系发育不良,根系不发达,植株生长缓慢,随着缺钾越来越重,幼苗就会变成老小苗或僵苗。玉米感染褐斑病前,植株生长比较健壮,根系发达,而随着病情的加重,植株生长会受阻。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上一篇:大葱烂根怎么防治 下一篇:大葱干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最新文章
导航

您还未登录,立即登录?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