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俗名钻心虫,成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玉米主要害虫。玉米螟以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雄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减产10-30%。生活习性和为害状:成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喜欢在生长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先食植株幼嫩部分,后借风力转株为害,被害株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高温、高湿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为害常较重。防治方法:1、物理防治:处理秸杆及玉米根茬以消灭虫卵,平原区用玉米秸杆作烧柴区应在六月末之前烧掉,若在六月末前不能烧掉的玉米秸杆要进行药剂封垛,对降低田间危害起到一定作用。2、药剂防治:(1)玉米大喇叭口期:幼虫在玉米心叶内取食为害时,用1%辛硫磷颗粒剂每667平方米1-2千克,使用时加5倍细土或细河沙混匀撒入喇叭口。(2)雄穗打苞期或雄穗10%抽穗时: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300毫升/公顷、2.5%溴氰菊酯乳油300毫升/公顷、10%氯氰菊酯乳油450毫升/公顷,48%毒死蜱乳油1500-2500毫升/公顷,兑水叶面喷施。3、生物防治:提倡应用赤眼蜂或者喷施Bt防治玉米螟。(1)赤眼蜂:赤眼蜂属于膜翅目赤眼蜂科的一种寄生性昆虫。赤眼蜂的成虫体长0.3~1.0毫米,黄色或黄褐色,大多数雌蜂和雄蜂的交配活动是在寄主体内完成的。它靠触角上的嗅觉器观寻找寄主。先用触角点触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赤眼蜂个体发育分为五个阶段:胚胎期(卵期)、幼虫期、前蛹期、蛹期、羽化期。整个发育过程都在寄主卵内度过。为保证防治效果,地块必须连片,必须严格执行田间放蜂技术操作规程。a、放蜂时期:应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放蜂。放蜂期应根据预测预报情况确定,必须提前确定放蜂时间,上报省站防治科,联系蜂源,确保放蜂顺利进行。b、放蜂次数:放三次蜂,第一次在玉米螟化蛹率13-15%后推10天放蜂(玉米生育期株高在1.4米以上时);间隔5天后放第二次;再间隔10天后放第三次。c、放蜂数量:每亩地总量为一万五千头,第一次每亩地五千头。第二次每亩地五千头。第三次每亩地五千头。d、放蜂点数:每亩地每次平均放两个点,每点控制334平方米。e、放蜂方法:(a)、撕蜂卡:按放蜂数量把大张蜂卡撕成小块,每粒寄生卵约可出蜂80-100头,每亩两块。(b)、定放蜂点:每亩定两个放蜂点,把两个小蜂卡片放到一亩地即可。例如:按每垄宽70厘米计算,从上风口开始,从边垄开始计算第九垄为第一放蜂垄,从地头走13.6米为第一放蜂点,再走27.2米为第二放蜂点,此后每隔27.2米为一个放蜂点。从第一放蜂垄起每隔18垄为一条放蜂垄,以此类推,放蜂点同上。(c)、放蜂:在放蜂点上,选一株生长健状的玉米,选植株中部的一个叶片,沿主脉撕成两半,取其一半放上蜂卡,向茎秆方向,向下轻轻卷成筒状,然后用席米或线订牢。f、注意事项:(a)、农户领到蜂卡后要在当日的上午放出,不可久储。万一遇大雨不能放蜂,可暂时储存,选择阴凉通风的仓库,把蜂卡分散放置。(b)、撕蜂卡时掉下的卵粒,要收集起来,用胶水粘到白纸上。(c)、挂卡时,叶片不可卷得过紧,以免影响出蜂。更不可随意夹在叶腋上,以免蜂卡失效。(2)苏云金杆菌:简称BT,是包括许多变种的一类产晶体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呈棒状,当它生长到一定阶段,身体一端会形成一个卵圆形的芽孢,用来繁殖后代;另一端便产生一个菱形或近似正方形的结晶体,因为它与芽孢相伴而生,我们叫它伴孢晶体,有很强的毒性。当害虫咬嚼庄稼时,同时把苏云金杆菌吃进肚去,它的伴孢晶体含有的?-内毒素可以破坏害虫的消化道,引起食欲减退,行动迟缓、呕吐、腹泻;而芽孢能通过破损的消化道进入血液,在血液中大量繁殖而造成败血症,最终杀死害虫。喷施方法如下:当玉米零星见雄穗期,采用自走式高杆作物喷杆式喷施50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用量为25克/亩,混匀喷撒,不许重喷漏喷。如需二次喷药防治,在玉米雄穗出齐后,调节喷头对准垄沟,喷杆高度稍低于雄穗,进行喷药作业。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