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水稻种植好于往年,进入6月,高温多湿给病虫害发生带来有利条件。稻飞虱是我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迁入虫源、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影响,稻飞虱大发生频率提高,在防治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一、发生特点:稻飞虱(包括白背飞虱、褐飞虱),楚雄市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成、虫群集稻株基部刺吸稻组织汁液,使养分消耗,空瘪粒增加,千粒重降低,严重时能造成水稻死秆倒伏,绝收。二、防治策略:“压前控后”,抓住田间小若虫高峰期,水稻分蘖期1000—1500头/百丛,孕穗期500—1000头/百丛,抽穗期至灌浆期1000头/百丛,乳熟期1500头/百丛。田块立即进行防治,一周后视虫情及时补治。三、防治适期:6月10日至8月底。四、推荐药剂:(1)70%
吡虫啉(艾美乐),亩用3-5克;(2)25%
噻虫嗪(阿克泰),亩用3-5克;(3)25%
噻嗪酮(优乐得、扑虱灵),亩用30-50克;(4)50%吡蚜酮(顶峰),亩用12—16克。(5)对成虫数量较多的田块,可选择
吡虫啉单剂或
噻嗪酮单剂与
敌敌畏(80%
敌敌畏亩用80-150毫升)或
毒死蜱(48%
毒死蜱亩用80-100毫升)混用。以上药剂任选1种,机动喷雾器兑水25公斤,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要做好安全防护,施药前对施药器械进行检查维修。打药时要戴口罩、手套、穿长衣和长裤,以防施药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