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霉病(BotrytisCinerea)是设施番茄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茎叶花果均可危害,但主要危害果实,通常以青果发病较重。在大棚、温室等设施保护地冬春季番茄生产中,番茄灰霉病的为害非常突出。目前,化学
农药防治是生产中防控番茄灰霉病的常用措施,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效果较好。菜农常用药剂主要是嘧霉胺、腐霉利、
异菌脲、
百菌清、
多菌灵等常规
农药,新型
农药使用较少;在使用方式上,存在生长期多次使用单一
农药,超量用药,使用时间较晚等情况,甚至存在盲目用药的行为;田间防效不稳定,病原菌对多种药剂产生明显抗性。推广番茄灰霉病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有助于指导番茄生产,利于长期有效地控制番茄灰霉病,保障农产品安全,提高农民收益。1发生现状据调查统计,目前临城县设施番茄种植面积约2万亩,主要种植方式有大棚和温室;种植茬口主要有秋冬茬、冬春茬和越冬一大茬。在设施番茄上灰霉病发生普遍,为害时期长,易造成严重危害,是设施番茄上最主要病害之一。据2013-2015年对全县种植设施番茄4个乡镇的调查,设施番茄灰霉病病棚率一般在70%以上,病株率15%-35%,特别是近2年雾霾天气加重,病棚率和病株率在增加,严重者病株率可达到85%以上,重病田可造成毁棚绝收。2发生特点番茄灰霉病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该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及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病菌也可以在保护栽培设施内终年存活。病菌的分生孢子可通过风雨、昆虫、甚至农事操作而传播,条件适宜时即萌发,多从伤口或衰老、坏死组织或衰弱的残花侵入。初侵染发病后又长出大量新的分生孢子,通过传播可不断进行再侵染。其发病适温20-25℃,最高31℃,最低4℃,对湿度要求严格,空气湿度达90%时开始发病,高湿维持时间长,发病严重。保护设施内环境潮湿,不通风,约20-24℃的温度,有利于此病发生和流行。我县近年冬季雾霾天气持续时间长,设施蔬菜光照不足,温度长期偏低,棚内湿度大,植株长势弱,造成冬季实施番茄灰霉病严重发生。3发病症状该病在苗期、成株期均有发生,对叶、茎、花、果均可侵害。苗期染病,多从苗上曾经受伤害(包括机械伤、冻伤等)或枯死的叶片部位开始。病部灰褐色、腐烂,表面密生灰色霉层。成株期染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向叶内呈"V"字形发展。初为水渍状坏死斑,浅褐色,湿度大时,病斑快速发展成不规则形,有深浅颜色相间的轮纹大病斑,表面生灰霉。花果期,病菌由开败的花萼处或花托部位侵入,渐向果实发展,使果实蒂部呈水渍状灰白色软腐,并产生灰色霉层。果实膨大时,病菌沿残留柱头或从脐部侵染,初为凹陷的小黑点,逐渐水渍状发展、扩大、腐烂,并生出灰色霉层,导致病果脱落。去老叶后留下的叶柄伤口处也易感染灰霉病。4病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由于番茄灰霉病具有“难防、难控、难以根治”的特点,应以提前预防和早期防治为主,准确把握防控关键时期,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防治。4.1无病育苗4.1.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番茄品种类型很多,生产绿色番茄时,首先把品种抗病性放在首位,选用抗病良种能提高番茄抗灰霉病的能力。根据栽培试验,红果番茄比粉果番茄抗灰霉病能力,无限生长型的品种比有限生长型的品种长势旺,抗病性强。4.1.2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能够减轻或抑制病害发生。已包衣的种子可直接播种,未包衣的种子播种前首先利用55℃温水进行温汤浸种10分钟,待水温降至30℃左右,浸泡几个小时,可杀死种子上病菌。也可以利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或10%磷酸三钠等溶液浸种15-20分钟等措施进行种子消毒。种子消毒需要规范操作,使种子安全健康发芽。4.1.3培育无病壮苗无病壮苗是绿色无公害番茄生产的基础。因此,从播种育苗开始就要重视。不同的栽培季节和栽培茬口,应采用不同的育苗方式和育苗管理技术,如采用护根育苗、早分苗和早间苗、小苗分级、除弱苗和病苗、扩大营养面积、早春防止低温高湿、定植前低温锻炼、夏秋采用防虫网、遮阳网、苗床及时防病治虫等都是培育壮苗必不可少的技术措施。产前预防番茄定植前做好预防,主要包括轮作、田园清洁、棚室表面消毒等。4.2.1倒茬轮作番茄定值应尽量避免与番茄、茄子、辣椒、甜椒等茄科作物连作,与上述作物连作易造成连作障碍,影响番茄的生长发育,降低番茄抗病能力。提倡种植一茬大蒜、洋葱和韭菜等葱蒜类作物,既可以避免连作障碍又可杀灭土壤中病原菌,避免田间病菌积累过多,有效减轻番茄灰霉病发生。4.2.2田园清洁前茬作物的残株、烂叶等往往是病菌的传播媒介,特别市前茬是番茄、茄子、辣椒、甜椒时具有相同的病害,整地前一定要全面清洁,彻底清除杂草、植株残体、废弃物集中回收,减少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