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化花叶病是我县早春麦田新发生的一种麦田病毒病害,小麦感病后,初期植株矮化、病株心叶表现退绿至坏死的梭形条斑,与绿色组织相间,呈花叶症状;随病情发展,可导致整个病叶发黄、心叶枯死、植株矮化、分蘖减少、茎基部叶片老化变硬等。发病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减产50%以上。据县植保站近期调查,平均病田率为1.6%,重发区域病田率达7%,发病面积已达1.3万亩。以常庄、和兴等乡镇发生较为严重,预计发生程度将重于去年,发生面积将达到5万亩以上。目前我县所种植小麦品种抗病性均不强,由于前期田间湿度大,部分麦田低温冻害,有利于该病发生危害。以早播、群体大、
基肥不足、长势较弱田块发病重。该病受气候影响很大,气温在5℃—14℃,有利于该病发生危害,气温升至20℃以上受抑制。当前应积极组织群众搞好防治,控制和减轻病情发展危害。防治措施:一是发生严重的地块,由于目前对病毒性病害没有特效药物,可不必加大投资,温度适合时,直接在受害麦田套种春玉米,尽量增加效益。二是发生程度较轻或苗弱的地块,要及时加强管理,主要是通过追肥补充营养,发病初期早施速效
氮肥、
磷肥等,促进小分蘖早发快长;促进病苗生长;促进弱苗转壮,对减轻病害有一定作用。防治方法:可每亩追施
尿素5—10公斤,2月下旬温度升高以后,加5%氨基寡糖素75ml或2%菌克毒克200ml,也可按说明书加入病毒快克等药剂,对水50公斤喷雾。或每亩用0.5-0.75公斤
尿素+0.2公斤
磷酸二氢钾对水50公斤喷雾,可有效降低病毒活性,加快病苗转青;可加入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均匀喷雾,提高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