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期淘土调查,今年我县小麦吸浆虫发生26万亩,其中达标面积23万亩,平均每样方6.8头,超过40头的重发生田面积为3万亩,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中蛹防治关键期预计4月14-21日,较去年偏早3-5天。农牧局植保站在3月中、下旬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取土、淘土工作,以调查我县小麦吸浆虫发生情况。共取土样410个,有虫样方258个,有虫样方占63%。总虫量为2788头,其中活动幼虫为1700头,平均每样方有虫6.8头,最高样方有虫45头。同时又因为小麦吸浆虫个体小,隐蔽性强,防治适宜时期短等,稍有不慎将对小麦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切实做好今年小麦吸浆虫防治工作,确保我县粮食的生产安全,各乡(镇)村要高度重视,严密监测,科学防治,坚决打好小麦吸浆虫歼灭战。防治指标:1.淘土调查每样方(10cm×10cm×20cm)虫量达到2-5头时,即需撒毒土进行蛹期防治;2.小麦抽穗期(半数以上麦穗露脸)网捕成虫,10复网次30头以上,或用手拨开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时需进行成虫防治。防治方法:1.蛹期防治:在防治适期4月14-21日(一般在小麦抽穗前3—5天)亩用2.5%甲基异柳磷粉剂3-4斤或5%
毒死蜱粉剂1.2-1.8斤,拌细土50-60斤均匀撒于地表,施药后及时浇水催幼虫整齐出土触药,以提高防效。2.成虫期防治:在小麦抽穗(70-80%)至扬花初期,亩用7.5%氯氟氰
吡虫啉、20%啶虫
辛硫磷、10%
吡虫啉1000倍液或50%
毒死蜱15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要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均匀喷雾。喷药时可按每亩加入15%
三唑酮可湿粉或20%硫磺
三唑酮可湿粉60克,或25%
三唑酮可湿粉30克,或20%
三唑酮乳油50毫升混合喷雾,同时预防赤霉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