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又称乌米,很多地区普遍发生。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我国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30%~40%,损失惨重。玉米丝黑穗病虽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1、危害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2、形态特征厚垣孢子近圆球形或卵形,黑褐至赤褐色,直径9~14um,表面有细刺,萌发时产生先菌丝和担孢子。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属担子菌亚门孢堆黑粉属,病组织中散出的黑粉为冬孢子,冬孢子黄褐色至暗紫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μm,表面有细刺。3、传播途径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2~3年。幼苗期侵入是系统侵染病害。玉米播后发芽时,越冬的厚垣孢子也开始发芽,从玉米的白尖期至4叶期都可侵入,并到达生长点,随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进入花芽和穗部,形成大量黑粉,成为丝黑穗,产生大量冬孢子越冬。4、发病条件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是导致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因素之一;长期连作致使土壤含菌量迅速增加;使用未腐熟的厩肥;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的土壤温、湿度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也会造成玉米发病。5、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实行轮作倒茬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玉米与大豆、薯类等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从而降低发病概率。重病田要实行多年轮作。(3拔除病株进行深埋处理结合田间除草,定期、定时地铲除病菌。特别是玉米抽雄后出现典型症状时,为防止病菌扩散,应尽可能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残留。(4)施用腐熟
肥料减少病菌通过粪肥传播的概率。(5)加强检疫,各地应自己制种,外地调种时,应做好产地调查,防止由病区传入带菌种子。(6)药剂防治17%三唑醇拌种剂或2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12.5%氰菌唑乳油100毫升加水8升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0公斤,稍加风干后即可播种。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风干后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