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自播种至越冬期这段时间是小麦出苗及长叶、生根、增生分蘖的主要时期。搞好小麦越冬前和越冬期的田间管理,是实现明年小麦丰收的重要基础。管理的主攻方向是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确保麦苗安全越冬。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由于前期气温偏高,部分玉米秸秆还田和施用牲口粪的麦田,金针虫发生危害较重,造成小麦死苗、缺苗断垄。防治金针虫有两个方法:一是可用50%的
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顺垄浇灌;二是可适当早浇越冬水,以水压虫。另外,要密切关注红蜘蛛、地老虎、灰飞虱、纹枯病等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一旦发生要及时防治。冬前,大部分麦田杂草已经出土,小草抗药性差,是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化学除草要注意4点:(1)选择对路
农药。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要选择不同的
农药。特别是禾本科杂草中的节节麦是最难防除的杂草,一定要选好对路
农药。麦蒿、荠菜、面条菜,以施用
苯磺隆为主,世玛对雀麦、节节麦等多数禾本科杂草防效好。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两种药剂混合使用。(2)严格按推荐剂量使用。剂量过低,防治效果差。用量过大,易对小麦和后茬作物造成药害。每亩要保证两桶水以上,不可“少用水多对药”,随意加大用药浓度,防止发生药害。(3)要在气温10℃以上时,晴天的上午用药,日平均气温低于5℃不宜施药防治。(4)要喷洒均匀,不漏喷、不重喷。二、适时浇好越冬水。适时浇好越冬水,一是可以沉实土壤,粉碎坷垃,消灭地下越冬害虫;二是能够稳定冬季地温的变化,预防小麦越冬期间受冻死苗;三是提高土壤储水量,防止来年春季干旱,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争取明年早春麦田管理的主动权。我区近期的一场降雨虽然初步缓解了旱情,但不足以满足小麦越冬需求,更要对可能发生的早春干旱未雨绸缪,因此,一般麦田都要适时浇好越冬水,特别是玉米秸秆还田的地块,更要注意浇越冬水。浇越冬水一般在小雪前后平均气温7℃~8℃时开始,到5℃左右正值夜冻日消时结束。浇越冬水要看天、看地、看苗情。看天:就是要把握好浇水的时机。当日平均气温下降到3℃左右,夜冻昼消时是浇越冬水的最佳时机。冬灌过早,气温尚高,蒸发量大,起不到灌水、增墒的作用,同时还会引起麦苗旺长,不抗冻;冬灌过晚,气温偏低,土壤冻结,水分不能下渗,常发生凌台,会使麦苗受冻或窒息死亡。因此,要在麦田上大冻之前浇完,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浇越冬水要选晴暖天气的上午9点至下午3点浇水为好。看地:就是要看土壤墒情和塇实程度,墒情很好、地实的可以不浇,墒情一般或很差、地塇的要坚决浇。对种麦时底墒足,冬前又降过雨,耕层土壤含水量高,土壤水分能满足小麦正常生长的需要和安全越冬,可以不浇冻水。相反,种麦时借墒播种、整地粗放、又是秸秆还田、土壤不踏实且墒情不足的麦田,应适时浇好小麦越冬水,确保小麦安全越冬。看苗情:就是要根据苗情的好弱。(1)晚茬麦及“一根针”的麦田,墒情较好的可以不浇越冬水,以划锄、保墒、促根增蘖为主;(2)播量偏大的旺长麦田,墒情较好的也可不浇越冬水,直接镇压,通过人为损伤地上部分叶蘖的方法来抑制主茎和大蘖的生长,促进小蘖增生和地下部根系的生长,达到控上促下,控旺转壮的目的。同时,沉实土壤,防透风、防冻害;(3)群体偏小、苗情较差、地力较差、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黄苗麦田或地下害虫发生危害较重的麦田,越冬水要早浇,可于11月下旬进行,并结合浇水,亩追
尿素10公斤左右,促苗升级转化;(4)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壮苗麦田,应适当晚浇,并且只浇越冬水,不再追肥,然后中耕划锄。浇越冬水要注意三点:一是灌水量以浇透为准,以水在当天渗完为宜,不宜大水漫灌,以免地面积水,遇低温而形成冰壳,致使植株地上部受冻,根系窒息,分蘖死亡而减产;二是要在出水口处垫一块大的厚塑料布,让水通过塑料布流到麦田,不要让水直接冲到麦根,造成出水口处麦苗越冬期间因根系外露而冻死。三是浇冻水后及时锄划、搂麦。墒情适宜时,及时锄划搂麦,破除板结,防止地面裂缝,并可除草保墒,上促苗壮,下促根系发育。另外,有疙瘩苗的地块,要在浇水前,进行疏苗移栽,疏下的麦苗移栽到缺苗断垄处,随后浇水。三、加强监管,严禁放牧啃青目前,我区仍有个别村庄存在冬季麦田放牧啃青现象,应引起农民群众和村委会的高度重视。有人认为:越冬期间的麦苗被牛、羊等吃掉,明年春天还会重新长出来,不会影响明年小麦的生长。其实不然,小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小麦早春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