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农药的使用,我们要合理的选择
农药安全的配制
农药科学的使用
农药,并配以性能良好的施药器械施药技术施药注意事项,使
农药的使用及存放达到安全。 1、合理选择
农药 作物的病虫草害种类很多,每种
农药及其他的不同剂型都有自己适宜防治的对象。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全面了解
农药的性能特点和它的具体防治对象的发生规律,才能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药剂,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选用合适的
农药品种。在选择
杀虫剂时 咀嚼式口器----胃毒性药剂(
敌敌畏); 刺吸式口器----内吸性药剂(
吡虫啉); 触杀剂对各种口器害虫都有效; 熏蒸剂只能在保护地使用,露地使用效果不好。 选择
杀菌剂时 防治真菌病害的
杀菌剂对细菌病害效果不好。 剂型:同种
农药的不同剂型,防治效果也有差别。通常乳油最好,可湿性粉剂次之,粉剂最差。保护地内使用粉尘剂或烟剂效果较好。 2、安全配制
农药 (1)配药应采用“二次法”稀释
农药。水稀释的
农药:先用少量水将
农药制剂稀释成“母液”,然后再将“母液”稀释至所需要的浓度。毒土先均匀稀释成“母粉”,然后再参入细土或细沙至所需要的用量。 (2)注意配药安全。配制
农药应在远离住宅区、牲畜栏和水源的地方进行,药剂要随配随用。已配好的药液应尽可能采取密封施药的办法,当天配好的药液当天用完。开装后余下的
农药应封闭在原包装中安全贮存,不能用瓶盖量取
农药或用装饮用水的桶配药,不能用手或胳臂伸入药液、粉剂或颗粒剂中搅拌。 3、科学使用
农药 一要把握好用药量、用水量。一些农民朋友在使用
农药时,为减少工作量,往往多加药少用水。其实,在
农药有效浓度内,效果好坏取决于药液的覆盖度,如喷施土壤封闭
除草剂时,土壤墒情差,必须加大对水量,以便形成封闭膜,否则药液只呈点状分布,达不到封闭除草的效果。 在喷施杀虫、
杀菌剂时,充足的用水量十分必要,因为虫卵、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邻近根系的土壤中,如果施药时用水量少,就很难做到整株喷透,死角中的残卵、残菌很容易再次暴发。一味加大
农药使用浓度会强化病菌、害虫的耐药性,超过安全浓度还会发生药害。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得其反。 二要掌握好防治时机:密切关注病害、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达到防治指标及时防治。 植保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菌治菌、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化学防治。 4、选择性能良好的施药器械 目前国内的植保机械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等技术和质量问题,
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不到30%左右,那么,70%的
农药就要飘移到大气、落入水体,对人身等造成药害。施药机械不能达到理想的施药技术要求,是问题的关键。 雾化防飘移技术整机系统性喷头的材质 植保机械与
农药、防治技术是化学防治的三大要素。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
农药使用技术及其施药器械的研究面临两大课题: 如何提高
农药的使用效率和有效利用率----科学用药 如何避免、减轻
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污染----安全用药 5、注意轮换用药。在一个地区,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
农药,必然会引起效果下降,导致防治对象产生抗药性,正确的做法是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
农药。 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规定。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到作物采收时的天数,即收获前禁止使用
农药的天数。在实际生产中,最后一次喷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应比标签上规定的安全间隔期长。为保证农产品残留不超标,在安全间隔期内不能采收。 6、施药需注意以下事项 由于夏季气温高,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危害程度较重,施用
农药防治比较频繁,很容易造成
农药中毒,危及人身健康,甚至造成死亡。因此注意夏季安全施用
农药很有必要。 一要检查施药药械是否完好。喷雾器中的药液不要装得太满,以免药液溢漏,污染皮肤和防护衣物;施药场所应备有足够的水、清洗剂、修理工具等。 二要穿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防护服等,防止
农药进入眼睛、接触皮肤或吸入体内。施药结束后,应立即脱下防护用品,清洗2~3遍,晾干存放。 三要注意施药时的安全。下雨、大风天气、高温时不要施药;要始终处于上风位置施药,不要逆风施药;施药期间不准进食、饮水、吸烟;不要用嘴去吹堵塞的喷头,应用牙签、草杆或水来疏通。 四要注意周围作物,避免产生药害。 7.安全存放 正确清洗施药器械。施药药械每次用后要洗净,不要在河流、小溪、井边冲洗,以免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