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麦品种冬春性与抗寒性的关系试验和实践均证明,小麦品种抗冻耐寒力差异很大。小麦品种冬性越强抗寒能力越强。2.品种之间抗寒性有很大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的发育特点有较大差异,发育进程有快有慢,霜冻来临时,遭受冻害的程度也不同。小麦品种间抗冻耐寒能力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对于初冬冻害、越冬期冻害及早春冻霜害,小麦的抗冻力强弱顺序是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弱春性品种>;春性品种。而晚霜冻害则与品种自身的抗御能力有关。1998年3月21~24日发生霜冻后调查,幼穗冻伤率春性、弱春性品种为0~100%、半冬性品种为0~66%。相同生态型品种之间的抗晚霜力也有很大差异。春性品种平均冻伤率为33.7%,较半冬性品种平均低12.2个百分点,表明在抗晚霜冻方面弱春性品种较半冬性品种稍强,但极差春性品种较半冬性品种大,说明春性品种之间发育进程差异比半冬性大。霜箱试验结果也表明了晚霜冻的品种差异。3、小麦品种抗寒性与冬春性并非严格对应⑴小麦拔节后的抗结冰能力与小麦品种冬春性的并非严格对应近年来,应用人工移动霜箱在选择抗霜品种时发现,不同的品种冰点温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把小麦各个品种拔节一致的归为一组,按照拔节早晚(基本上按照品种冬春性划分)分成6组,第一组拔节最早,第六组最晚,进行霜箱处理的时期一致,全部在小麦拔节后进行,然后将试验的每组各个品种冰点平均。在小麦拔节后,其抗结冰能力与小麦品种冬春性的并非严格对应,表明选择抗霜品种需要对每个品种进行鉴定才能确定。需要指出的是,从典型的春性到极端的冬性之间存在着一个连续的等级系列,从春型经过过渡型到冬型,是一个连续的等级系列。根据春化温度反应的有无及最适温度要求,排除春化和保证正常抽穗的温度上限,有无短日春化反应及抗寒性,作为区别春、冬类型质变差异的指标,把通过春化时间的长短作为冬、春性连续性变异的数量指标。可将中国普通小麦划分为4种类型,9个春、冬性等级。⑵小麦的幼穗发育进程与其抗寒性密切相关弱春性小麦品种越冬期抗冻性有较大的差异,同为弱春性品种,其幼穗发育进程越快,遭受寒流侵袭后的冻害越重。10月5日播种的4个弱春性小麦品种(偃展4110、豫农949、郑麦9023和豫麦34),寒流来临前主茎幼穗发育最快的豫麦34和郑麦9023两个品种已分别达到小花分化末期和初期,寒流过后主茎幼穗冻死率分别为96%和73%;寒流来临前主茎幼穗发育到二棱后期的偃展4110幼穗冻死率为25%左右;而主茎幼穗发育最慢(二棱初期)的豫农949,仅有部分叶片的叶尖受冻。该研究还发现,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幼穗发育进程相同的品种其受冻害程度却有一定差异,如第一播期的偃展4110和第二播期的豫麦34,寒流发生时其幼穗发育进程均为小花分化初期,前者有25%主茎幼穗冻死,而后者仅部分叶片的叶尖受冻枯死,进一步表明小麦品种的抗冻性与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密切相关。4、小麦越冬期抗冻性与拔节期抗霜性的关系多数越冬期杭寒力较强的品种,拔节期抗春霜冻害的能力也较强;越冬期抗寒力较弱的品种抗霜能力也偏弱,如:燕大1817、石家庄8号、晋麦47、碧玛4一号;但是,皖麦38和Mi29的越冬抗冻力最强,但是抗霜的能力下降;CA9722有较强的越冬抗冻性,但是抗春季霜冻能力急剧下降;豫麦18越冬抗寒性最差,却表现出较好的抗春季霜冻害能力。可见,越冬期抗冻性与拔节期抗霜性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即不能用品种的越冬抗冻性来推断拔节期的抗霜能力。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