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特别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首先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人食病粒易生病。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如下:1、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目前在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大部分比较抗病。如蓉稻415、蓉稻8号、II优906等。2、消灭初侵染源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在施肥上应施足
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4、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的阴雨天时,要及时喷药防治稻曲病的发生。亩用30%爱苗乳油15—20毫升;30%嘉润乳油20毫升;2.5%纹曲宁200-300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5、注意事项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