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了探讨水稻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Walker)的发生规律,掌握二化螟的迁飞特性,明确当地各峰次螟蛾的虫源性质,对提高测报的准确性与指导大田防治都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水稻二化螟迁飞规律1概况周宁县地处闽东北,位于东经119°21′北纬27°09′海拨886米,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7,二化螟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大发生的频率高、为害重,由于杂交水稻的推广与普及(占水稻面积90%以上),给二化螟的发生与繁殖提供了优质的饲料,近年来二化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水稻受害后一般年份损失产量5—10%,重发生年份损失产量15%以上。周宁县2011年由于灯下迁入蛾峰次多,迁入量大,属重发生年份。一代二化螟枯心枯鞘率5—27%,平均7。5%,二代二化螟白穗率0。7—2。3%,虫伤株1。8—43%,平均6。5%,螟害发生严重的田块产量损失率达25%以上。为了探讨二化螟的发生规律,我站自从80年起至今对该虫的发生规律不断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成果。2研究方法2.1越冬场所及冬后有效虫源调查在每年冬后三、四月份进行,调查稻桩、稻草、茭白、冬种田等,掌握当地二化螟的越冬场所及冬后有效虫源田,并将所或的幼虫集中饲养,观察一代螟蛾的始见、高峰、终见期,同时在冬后稻田翻犁前挖回大量稻桩作为验证蛾峰的后备虫源。2.2养虫试验掌握二化螟各虫态历期与有效积温2.2.1越冬代蛹期观察将田间剥到的幼虫(100头以上)连同稻桩放入试管中饲养,当幼虫进入预蛹后,每天6:00、14:00、22:00时各观察一次,发现化蛹时及时记载化蛹时间并编号放入培养皿中,每天同上述时间观察记载三次,记载蛹期。2.2.2一代各虫态历期观察将初羽化的二化螟蛾按♀、♂配对放入养虫笼中(养虫笼预先放入秧苗让其产卵)同上述时间每天观察记载3次,记载产卵前期,成虫寿命与卵的历期。当幼虫孵化后及时编号记载孵化时间,并移栽到大田中用尼绒网卓笼卓保护,在幼虫化蛹前应用有效积温法推算到化蛹期前两天开始剥查化蛹进度,每天观察1次,记载幼虫期、蛹期。2.3灯光诱蛾、雌蛾解剖与田间剥查相结合,验证各虫峰的虫源性质。2.4记载螟蛾高峰日的风向与两迁害虫的迁入情况,推测虫源迁入地。3研究结果3.1越冬场所及冬后有效虫源经历年普查结果,我县二化螟的越冬场所主要在水稻稻桩上、稻草中、茭白田、水稻田冬种马铃薯、蔬菜地的稻桩上越冬。其中以水田中的稻桩为主,其次是稻草、冬种田、茭白田。据我站2012年3月份剥查结果稻桩中百株虫量1.2—13.6头,加权平均4.7头。稻草中百株虫量为0.2—5.2头,加权平均1.4头,稻草中的虫量占22.9%、稻桩中的虫量占78.1%,随着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稻草90%以上均烧成灰,8%堆放在田中,田中的稻草仅上层5cm内羽化的蛾能爬出来,底层羽化的蛾基本为无效虫源。收藏到家中的稻草不到2%,水田冬种马铃薯的面积不到1%,茭白面积仅占水田面积的0.01%以下。综上所述,可见冬后97%以上的有效虫源均来自稻桩,又据历年冬后剥查结果,越冬代二化螟均以老熟幼虫越冬,如2011年3月17日剥查结果,予蛹10头、占13.3%,7龄幼虫65头、占86.7%,该批虫源饲养结果,一代蛾始见期在5月18日、高峰期在5月24日,蛹终见期在5月31日,与后备稻桩虫源剥查结果相一致。3.2养虫试验结果各代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C值与有效积温K值与湖南农学院1956年检测的C、K值基本一致,越冬代蛹期22.3-25.2天,平均23.8天,一代蛾产卵前期1.6-2.75天,平均2.14天,卵期8.2-11.5天,平均9.14天,幼虫期56-59.5天,平均58天,蛹期7.3-8.4天,平均8天,全代历期76.3-78.8天,平均77天;二代蛾产卵前期2天、卵期平均7天,二代幼虫在10月下旬后以老熟幼虫越冬。3.3灯光诱蛾、雌蛾解剖、田间剥查结果以2011年为例,为了便于分析,现将水稻二化螟灯下蛾峰、雌蛾解剖、田间发生实况、风向、两迁害虫迁入实况列入附表1。从表中可知,周宁县本地一代螟蛾高峰日在5月23日,田间剥查羽化率为51%,灯下高峰为5月24日(25只),雌蛾解剖低级(1-3级)蛾占60%,田间剥查蛹壳占60%,与解剖结果相一致,而5月11日灯下已出现主峰(94只),为本地主峰日蛾量的3.76倍,当日雌蛾解剖4-5级蛾占100%,田间蛹占82%,幼虫占18%,显然该批螟蛾属外来虫源,又如6月3日灯下诱蛾55只,为本地主峰日的2.2倍,雌蛾解剖4-5级蛾占100%,田间低龄幼虫占100%;7月14日灯下诱蛾34只为本地主峰日的1.36倍,田间幼虫占100%,雌蛾解剖4-5级占100%。因6月上旬初占97%以上的冬后有效虫源田已全部插秧,不存在活蛹(5月31日田间剥查结果羽化率100%),所以6-7月份灯下、田间所出现的蛾峰均属外来迁入虫源。又如二代二化螟本地蛾峰灯下在8月11日(58只),雌蛾解剖(1-3级)蛾占50%,4-5级占50%,田间8月10日剥查蛹壳占45.4%、蛹占42.5%、幼虫占12.1%,8月23日灯下又出现峰蛾(24只),雌蛾解剖4-5级蛾占95%,田间剥查蛹壳占90%、蛹占6%、幼虫占4%,9月9日灯下又出现蛾峰(27只),雌蛾解剖4-5级蛾占100%,田间查不到蛹。可见8月下旬的螟蛾高峰属大部迁入型,9月份的灯下蛾属基本迁入型。3.4结合高空气流走向与两迁害虫综合分析结果2011年5月上旬我省已进入雨季高峰期。雨季期间强对流天气频繁,一代二化螟蛾灯下出现的迁入峰,多与两迁害虫同时突增,并且与周边县不同海拔周宁(880m)、古田县(359m)、霞浦县(160m)在5月上旬末至中旬同时出现二化螟蛾盛发高峰期,5月上旬灯下蛾量三个县分别为94只、290只、393只,中旬分别为385只、250只、346只。一代迁入蛾峰的风向多为东南或西南。如5月11日灯下诱虫(94只),5月10日灯下白背飞虱1只,褐飞虱1只,稻纵卷叶螟1只,风向为东南,6月3日灯下二化螟蛾55只,白背飞虱2只,风向为东南,7月14日灯下二化螟蛾34只,稻纵卷叶螟10只(15日23只)为当年灯下主峰日,风向为东南。蛹终见期在5月31日,又如,二代二化螟本地主峰在8月11日(58只),8月23日灯下又出现蛾峰(24只)、白背飞虱21只、褐飞虱2只、卷叶螟3只,风向东南;9月9日灯下又出现蛾峰(27只)、白背飞虱11只、褐飞虱17只、卷叶螟1只,风向为东北。从表中可知一代二化螟蛾迁入峰多与两迁害虫同时突增,风向多为东南或西南,因此不难推测8月份前的二化螟蛾迁入虫源多为广东、广西一带与两迁害虫一起随着气流场的走向,飞到我区上空遇下层气流的作用或雨水拖带而迫降的部分虫源。9月后迁入的虫源为东北方向向西南方与两迁害虫同时回迁路过我区遇下沉气流或雨水拖带而迫降的部分虫源,当我区有季风气候时又与两迁害虫一起继续南迁。4结论综上所述,我县冬后有效虫源97%以上来自稻桩,2011年越冬代二化螟幼虫饲养结果,蛹的终见期在5月31日,6月后水田已全部翻犁插秧,,田间不存在有效蛹。又据养虫结果:一代二化螟历期长达两个多月,所以我县6-7月份的二化螟蛾均属基本迁入型是无可非议的,田间剥查与雌蛾解剖结果也充分证实了虫源性质,所以水稻二化螟不仅仅是定居性害虫,同时也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掌握二化螟的迁飞特性对提高测报的准确率与指导大田防治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