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气候、栽培模式、田间苗情等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县晚稻前期主要病虫总体发生程度与上年同比基本持平,稻纵卷叶螟、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发生接近上年,而细菌性条斑病、稻叶瘟与上年同比偏重发生。当前我县晚稻大多为幼穗分化1-3期,迟插田处于分蘖末期,根据前期病虫发生实况和近期本站系统观测,结合品种布局、气象因素,现对晚稻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作以下预报:1、三化螟第三代三化螟全县中等偏轻发生,观察区枯心率最高0.36%,权均0.12%;残虫量最高114头/亩,权均63.4头/亩,与去年同比减4.95%,预计第四代中等偏轻发生,螟蛾盛发期9月下旬~10月上旬。发生面积约3万亩。2、稻飞虱第五代主要为本地虫源,轻发生,残虫量高的42头/百丛,平均17.2头/百丛,比去年同期减45.7%。根据诱虫灯下观测,第六代灯下日诱虫量普遍少,无明显回迁现象,全县轻发生,9月15日系统观察区最高532头/百丛,最低168头/百丛,平均292.5头/百丛,面上虫量与观察区基本相似。当前全县总体属轻发生。9月下旬后,如果台风活动频繁则有利于稻飞虱回迁及本地虫源混合发生为害。预计第七代稻飞虱中等程度发生,2~3若虫盛发期在10月中旬,发生面积约5万亩。3、稻纵卷叶螟第六代为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5万亩,经防治后,第六代残虫量高的7.3头/百丛,低的0头/百丛,权均0.56头/百丛,权均与上年同比减21.1%。如果9月下旬后台风活动频繁则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回迁及本地虫源混合发生为害。预计第七代轻局部中等偏轻发生,幼虫盛发期在10月中旬,发生面积约1万亩。4、稻纹枯病目前病情轻。9月15日观测区调查,病丛率均为0。9月16日面上病丛率高的6%,低为0%,平均1.3%。虽然目前病情较轻,但历年该病发生较普遍,发生面积大,程度较重,菌源相当充足,晚稻中后期气候、物候有利于此病的发生流行。预计中后期该病中等发生,流行盛期10月上旬至中旬,发生面积约4.5万亩。5、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晚稻前期未发现该病发生。预计中后期轻发生。6、细菌性条斑病今年9月上、中旬雨日多、雨量偏大,气温比历年同期偏低,气候条件有利于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据9月16日面上调查,目前部分晚稻田出现了发病中心,个别田块病叶率高达60~70%。随着气温逐渐转凉,若中后期再遇上台风天气,将有利于此病的流行。预计晚稻中后期该病中等局部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3万亩,流行盛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7、稻瘟病9月15日面上调查,叶瘟仅在常发区南北山区发生,但发生普遍,老病区坡洪镇、洞靖乡发病田块病叶率高达66.3%,一般为17-26%;病指高达22.3,一般为5.6-8.4,与上年同比偏重发生。10月份以后气温转凉、雾多露重的气候条件将更利于其发生与流行。预计穗颈瘟全县轻局部(南北山区)中等偏重发生,流行盛期在10月中旬,发生面积约1万亩。8、稻白叶枯病至目前止,未见发病,预计中后期该病轻发生。9、鼠害据9月上中旬监测,农田食饵率为16.3—25.2%。预测晚稻中后期鼠害为中等程度发生。为害高峰期在晚稻晒露田至水稻黄熟期。防治意见:1、加强调查,及时指导防治。晚稻中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为害的高峰期,也是防治的关健时期,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调查,着重抓好迁飞性害虫、流行性病害和突发性重大病虫害的调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制定科学防治策略,及时指导农户进行科学防治,把病虫为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2.明确主攻对象,适时防治。晚稻中后期的主攻对象是稻飞虱、三化螟、农田鼠害、稻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和稻瘟病。防治稻飞虱要抓住在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三化螟、穗瘟要抓住水稻破口裂肚期用药,并掌握早破口早用药,迟破口迟用药的原则,对历史病区,种植感病品种及前期叶瘟发生严重的田块,应在齐穗期再用药一次;防治纹枯病宜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细菌性条斑病,当初见发病中心时,要立即喷药封锁发病中心,若全田已发病或气候条件有利发病时,则应进行全田防治;防治农田鼠害,要在露晒田时用药。此外,还要加强对突发性害虫粘虫的监控。3.因地制宜,科学防控。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用优质对口
农药,抓准用药有利时机,及时组织开展防治工作。防控工作应采取和加强专业化防治、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相结合的处置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4.大力推广使用安全、高效、经济、对口
农药。防治稻飞虱可选用吡蚜酮、
噻嗪酮、
吡虫啉、
噻虫嗪、醚菊酯等;防治三化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等;防治纹枯病可选用
啶氧菌酯(阿砣)、
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井岗霉素等;防治稻瘟病可选用
啶氧菌酯(阿砣)、枯草芽孢杆菌、三环唑、噁霉?稻瘟灵(移栽灵)等;防治细菌性条斑病可选用噻唑锌、
噻菌铜等。以上病虫发生在同一田块的,可同时用药兼治。防治农田鼠害可选用敌鼠钠盐、溴敌隆、杀鼠醚等
杀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