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县小麦秋种工作总的思路是:以高产稳产、节本增效、环境友好为目标,以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示范推广为抓手,以规范化耕作播种为突破口,优化品种布局,提高播种质量,奠定苗全、苗齐、苗壮的基础。重点抓好以下五个关键环节。 一、选择适宜当地的高产优质品种 品种是小麦增产的内因,选好品种非常重要。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适宜我县的高产品种主要有:济麦22、鲁原502、良星77和山农28等,种植优质麦可选择济南17和洲元9369等。 二、培肥地力,提高
肥料利用率 土壤地力是小麦高产的基础,为培肥地力,重点抓好以下两项措施。 (一)秸秆还田。目前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主要途径。提高玉米秸秆还田质量,一是要根据玉米种植规格、品种、所具备的动力机械、收获要求等条件,分别选择悬挂式、自走式和割台互换式等适宜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二是秸秆还田机械要选用甩刀式、直刀式、铡切式等秸秆粉碎性能高的机具,确保作业质量;三是要将玉米秸秆粉碎,秸秆长度最好在5厘米以下,一般要用玉米秸秆还田机打两遍。 (二)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节约
肥料、增加小麦产量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县测土结果,目前我县的小麦产量水平在每亩500~600公斤的高产田,每亩施用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
磷肥底施,氮、
钾肥50%~40%底施,50%~60%拔节期追肥。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补施锌肥、硼肥等。推广
化肥深施技术,杜绝地表撒施。三、深耕或深松与旋耕相结合,提高整地质量 目前,我县部分地区以旋代耕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土壤耕作层较浅,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潜力的发挥。因此,今年秋种要大力推广深耕深松整地技术。 (一)因地制宜确定深耕、深松或旋耕。对土壤实行大犁深耕或深松,均可疏松耕层,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大犁深耕,可以掩埋有机
肥料,清除秸秆残茬和杂草、有利于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的病虫,但松土深度不如深松;深松作业可以疏松土层而不翻转土层,松土深度要比耕翻深,但不能翻埋
肥料、杂草、秸秆,也不利于减少病虫害。 对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高产地块,尽量扩大机械深耕面积。土层深厚的高产田,耕深要达到25厘米左右,中产田23厘米左右,对于耕作层较浅的地块,耕深要逐年增加。深耕作业前要对玉米根茬进行破除作业,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整平并进行压实作业。为减少开闭垄,选用翻转式深耕犁,深耕犁要配备合墒器,以提高耕作质量。对于秸秆还田量比较少的地块,尤其是连续三年以上免耕播种的地块,可以采用机械深松作业。根据土壤条件和作业时间,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面深松,作业深度要大于犁底层,要求25~30厘米。为避免深松后土壤水分快速散失,深松后要用旋耕机及时整理表层,或者用镇压器多次镇压沉实土壤,然后及时进行小麦播种作业。有条件的乡镇可示范推广集深松、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播种一体机,减少耕作次数,节本增效。 大犁深耕和深松工序复杂,耗能较大,在干旱年份还会因土壤失墒而影响小麦产量。因此,不必年年深耕或深松,可深耕(松)1年,旋耕2~3年。旋耕机可选择耕幅1.8米以上、中间传动单梁旋耕机,配套60马力以上拖拉机。为提高动力传动效率和作业质量,旋耕机可选用框架式、高变速箱旋耕机。 (二)搞好旋耕后的镇压工作。耕翻镇压可使土壤细碎,消灭坷垃,上松下实,底墒充足。因此,耕翻地块都要及时镇压。尤其是秸秆还田和旋耕地块,由于耕层土壤悬松,容易造成小麦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降低产量,所以必须耕翻后尽快耙耢、镇压2~3遍,以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保证播种深度一致,出苗整齐健壮。 四、大力宽幅精量播种,搞好播后镇压 目前,在小麦生产中常遇到秋冬春季干旱和低温,导致小麦旱死或冻死部分分蘖。而播后镇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小麦播种环节中,要重视播后镇压工作。 (一)认真搞好种子处理。提倡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预防苗期病虫害。没有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30克/升
苯醚甲环唑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350克/升
吡虫啉种衣剂按种子量0.1%~0.15%拌种可以预防小麦蚜虫,病、虫混发地块用以上
杀菌剂+
杀虫剂混合拌种。 (二)足墒播种。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秋种时若墒情适宜,要在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并整地播种;墒情不足的地块,要注意造墒播种。在适期内,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水浇条件较好的地区,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前10~14天浇水,既有利于秋作物正常成熟,又为秋播创造良好的墒情。秋收前来不及浇水的,可在收后开沟造墒,然后再耕耙整地。(三)适期播种。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素。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始0℃以上积温570~650℃为宜。因此,我县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12日,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0日(四)适量播种。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是小麦生产节本增效的关键措施之一,在目前玉米晚收、小麦适期晚播的条件下,以推广半精播技术为主,在适期播种情况下,我县小麦播量以不超过25斤为宜,高产田可降低至18-20斤,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1天,每亩增加播量1斤。 (五)宽幅精量播种。实行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5厘米)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厘米)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减少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因此,各乡镇要大力推行小麦宽幅播种机械播种。注意使播种机械加装镇压装置,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机不能行走太快,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以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六)播后镇压。从近几年的生产经验看,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要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然后,在小麦播种后用专门的镇压器镇压两遍,提高镇压效果。尤其是对于秸秆还田地块,一定要在小麦播种后用镇压器多遍镇压,才能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五、及时查苗补种,确保苗匀苗齐 小麦要高产,苗全苗匀是关键。因此,小麦播种后,要及时到地里查看墒情和出苗情况,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在墒情不足时,要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墒情适宜时耧划破土,辅助出苗。这样,有利于小麦苗全、苗齐、苗壮。小麦出苗后,对于有缺苗断垄地块,要尽早进行补种。补种方法: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结合浇水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