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培肥地力的增产稳产措施,玉米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
化肥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但若配套技术做不到位,将会导致小麦苗黄、苗弱、病害加重及缺苗断垄等不良现象发生。秸秆还田尤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苗黄苗弱 玉米秸秆还田后须经微生物分解才能被作物吸收。满足土壤微生物活动的适宜碳氮比为25∶1~30∶1,而玉米秸秆的碳氮比为80∶1~100∶1,因此秸秆中的氮素不足以满足微生物活动,若土壤中的氮素不足,就会导致微生物和小麦争氮,小麦就会因缺氮出现苗黄、苗弱现象。 措施:秸秆还田的小麦
基肥要增施
氮肥,可在小麦正常施肥量的基础上,增施
尿素5~7.5公斤,以满足小麦及微生物对养分的需求,并加快秸秆分解腐烂。 2.防止病虫危害 由于病害虫害,玉米秸秆往往带有大量病菌和虫卵,而直接粉碎无法将其杀灭,还田后留在土壤里,易造成农田病虫害逐年加重,危害小麦正常生长。在小麦播种期要“防重于治”,做好种子药剂处理与麦田病虫害综合防控。 措施:选购包衣种子,或者选用600克/升
吡虫啉进行药剂拌种,对于地下害虫严重发生区,还应采用药剂土壤处理。 3.防止缺苗断垄 大量玉米秸秆还田,使土壤空隙增大,失墒较快,种子与土壤难以紧密接触,影响种子发芽出苗,田间出苗常不整齐,容易出现缺苗断垄现象。措施:坚持秸秆还田深翻,旋耕麦田必须镇压;小麦播量适当增加0.5~2公斤,保证充足的基本苗,并及时查苗补苗;足墒还田,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做到足墒下种,确保一播全苗;播后墒情不足时及时浇蒙头水;冬水宜早,水量要小,以沉实土壤;浇水后及时中耕划锄,破除板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