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霜霉病侵害大豆的叶、荚和种子。叶片染病,由下部叶片先发病,并向上蔓延,初生褪绿色小点,扩大后为近圆形或不规则黄色病斑,后发展为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病斑。田间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产生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孢子囊及孢囊梗。发生严重时,叶面病斑连接成片,造成叶片枯黄脱落,植株早衰,整株枯死。豆荚和种子染病,豆荚外部症状不太明显,在病荚内部和种子表面常可产生灰白色霉层,即为病菌的菌丝和卵孢子。1、大豆霜霉病-发生规律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也能以卵孢子潜伏在种子内越冬。到翌春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囊通过雨水反溅和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引起初次侵染。病菌在生长季节中繁殖很快,在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及孢子,不断引起再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即可染病,并随胚茎向生长点蔓延,形成系统侵染。病菌适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4℃,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成株期。发病潜育期5—10天。日平均气温在17~20℃的早夜温差期间最易引发病害。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霜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5月中旬至6月。年度间早黄梅或梅雨期长、雨量多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地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重。2、大豆霜霉病-防治措施(1)选留种: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采收种子。(2)茬口轮作:提倡与非大豆类豆科蔬菜隔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