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全球性玉米病害。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在局部地区发生程度逐年加重,发病率严重时可达20%以上,已成为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病害。(一)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害循环玉米丝黑穗病是土传病害,土壤和粪肥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丝黑穗病菌侵染以胚芽为主,根为次要。(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1品种的抗病性是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导因素。(1)选育抗病品种进一步拓宽种质基础,增强抗病基因的多样性,在抗病基因利用时,合理利用显性单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加强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逐渐积累抗性基因,不断提高群体的抗病性。选用合适的亲本,尽可能用高抗自交系为亲本,不能用高感材料。(2)种植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防治方法。在生产上根据品种抗性,因地制宜做好品种布局。尽快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3)适时更新品种所选用的品种在当地种植时间越长,品种抗性就会降低。除了杂交种本身退化原因外,病原菌生理小种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适应环境,造成对寄主的适应性增强。一个品种长时间种植在同一地点,除了品种本身的抗性降低外,病菌的致病性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致病性增强。(4)合理引进品种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态、气候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如果侵染条件适合,不同感病品种就会不同程度地发病。在引进品种时,不应大面积种植,应先进行小面积、多点次抗病性鉴定,达到抗病性要求在逐渐扩大播种面积。(5)不同抗病品种的轮作不同品种抗性差异很大,同一品种连续在同一地块上种植,也会产生抗病性差异。因此,小范围内也要避免同一地块经常种同一品种,减少生理小种适应性的增强。2减少初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