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一)生活习性1、越冬习性:二化螟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在稻茬和稻草内越冬。上年残存虫量、土壤耕翻、冬灌水、草垛多少以及冬春季温度等都对来年二化螟的发生有影响。2、成虫产卵习性:成虫产卵于稻叶叶片或叶鞘上,叶色浓,茎秆粗的品种或地块,落卵量大,幼虫为害重。3、幼虫为害症状:1-2龄的低龄幼虫为害造成“枯鞘”,“枯鞘期”是用药防治的最好时期,黄斑位于水面上接近水面处,此时幼虫多集中于叶鞘内。二化螟成虫产卵多产于叶片上,可以在叶片处或叶鞘上找到小虫孔,这就是幼虫蛀入孔,如果眼力好使,朝着光看这里很容易找到在叶鞘里面活动的幼虫。3龄后开始钻蛀进入茎内取食、为害,心叶被害形成“枯心”,幼穗被害形成“白穗”。4、发生与为害期:水稻二化螟在我县每年发生两代,第一代幼虫发生与为害时间是6月中旬至7月中旬,其中,6月中旬是“枯鞘期”,幼虫集中于外部叶鞘内取食为害,也是用药防治的最佳时期,7月上旬至中旬是“枯心期”,这时幼虫已经蛀茎并造成了损失,由于虫体已大,药剂防治效果降低;第二代幼虫发生与为害的时期是8月中旬至收获,防治用药的最佳时期是8月中旬。 这一发生规律基本是固定的,但也受年度间气温变化影响有所不同,2006年二代幼虫高峰期推迟到了8月下旬,2007年受暖冬影响一代幼虫发生比2008年略显早些。在二化螟防治上普遍存在“一代用药偏晚,二化用药偏早”的问题。大家想想看,是不是我们多在6月底、7月初才用药防治一代幼虫,而7月下旬就把防二代幼虫的药施下去了。一代用药晚,虫龄大效果不好,二代用药偏早,虫子发生时,药劲已到后期,起不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田间残虫量自然就多,给来年留下了充足的越冬虫源。(二)危害特点二化螟为害程度与水稻品种、栽培管理有关,一般高秆、茎秆表面光滑、茎粗而组织疏松、分蘖力强的品种较感虫,偏施
氮肥,植株生长旺盛的田块重。(三)二化螟的防治方法及药剂1、秋翻地和大水泡田。2、及时用药除虫。一是6月中旬初见“枯鞘”时及时用药防治一代幼虫,二是8月初至8月中旬适时用药1-2次防治二代幼虫。3、推荐用药:首选药剂:40%福戈8克、或20%氯虫苯甲酰胺10ml/亩、或1.8%阿维菌素40-50ml/亩;一般性药剂:15%用知乐(阿维菌素+
毒死蜱)40克/亩、15%虫唑(杀虫单+
三唑磷)150~200ml/亩、18%杀虫双水剂(撒滴剂)200~250毫升/亩、90%杀虫单、95%扑螟瑞粉剂40~50克/亩。防治二化螟一定要采取整丘喷雾方法施药,施药时应有水层,药后最好保水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