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托叶和茎次之。发病多从叶部较老叶片开始,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根据发生时间的早晚和症状的不同,又分为褐斑病和黑斑病。花生褐斑病:多发生在叶的正面,病斑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较大,直径约4~10mm。病斑的周围有一清晰的黄色晕圈,叶背颜色变浅,无黄色晕圈。有时在病斑上产生灰白色的霉状物。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的斑块,使叶绿素受到破坏,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时常造成叶片提前脱落,甚至整株枯死。导致花生单株结果数减少,饱满度差,产量下降。花生黑斑病:发生比褐斑病晚,病斑小而圆,直径1~5mm,暗褐色或黑褐色,正反两面颜色相近。病斑边缘较褐斑病整齐,无黄色晕圈或不明显。叶背着生许多黑色颗粒点,排列成同心轮纹,其上着生成丛的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导致叶片枯死脱落。花生叶斑病在阴雨连绵、湿度大的年份,只要温度适宜,病害就会迅速蔓延。花生实行轮作。花生与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2年一轮,可减轻花生叶斑病为害。改良土壤。改善栽培条件,增施有机质
农家肥,改良土壤,增强花生的抗病能力。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防治。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
多菌灵WP800-1500倍液,75%
百菌清WP500-800倍液,70%
代森锰锌WP500倍液,50%
甲基硫菌灵WP1000倍液,1:2:200(硫酸铜:石灰:水)
波尔多液等。一般间隔10-15天喷药一次,连续2-3次,喷药时适当加入黏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