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大量使用内吸
杀菌剂和抗生素类
杀菌剂而使抗药性成为突出问题。
植物病菌抗药性主要表现为:药剂对病原菌细胞原生质膜的通透性降低,病原菌产生解毒作用,
杀菌剂的活化增毒能力和同靶标的亲和力降低,病原菌体内代谢过程中由于某一电子传递路线的改变而产生的回避作用,以及病原菌自身产生的抵消
杀菌剂破坏或抑制作用的补偿作用而使药效。
(1)
杀菌剂的通遗能力降低 病原菌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降低了
杀菌剂进入病原菌的能力,使杀菌荆不能达到其作用位点,因而无法发挥其杀菌作用。病原菌的这种自我保护能力提高的表现形式”即是其抗药能力的增强。稻瘟菌对稻瘟散的抗药性属于此种类型。
(二)
杀菌剂的转毒能力降低 有些
杀菌剂是通过在菌体内代谢生成对菌体有毒的物质来毒杀病原菌的。例如.6一氮杂脲苷嘧啶只有在菌体内转化成6一氮杂脲苷一5一磷酸才能对病原菌产生毒性作用。瓜枝孢菌就是通过降低6一氮杂脲苷嘧啶转化成6一氮杂脲苷-5一磷酸的能力来提高其抗药性的。
(三)
杀菌剂的毒性钝化 某些病原菌能够将进人菌体内的
杀菌剂转化为毒性较低的物质.即通过对
杀菌剂的部分解毒代谢来提高其抗药能力。例如.尖镰孢菌能使五氯硝基苯代谢成为毒力很低的五氯苯胺和五氯苯硫基甲烷,从而使五氯硝基苯对尖镰孢菌的防治作用大大降低。
(四)产生解毒作用 病原菌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毒的
杀菌剂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使
杀菌剂失去杀菌能力。例如.N-phynyi—Phosphoramida对稻瘟菌有毒,但有些抗性菌系将它转化为无毒物质,使它对稻瘟菌的抗性菌系完全失去防治效果。
(五)降低
杀菌剂与其作用位点的亲和力 病原菌通过改变
杀菌剂作用位点的结构,使
杀菌剂与其作用位点的亲和能力降低,导致其杀菌能力下降。例如.构巢曲霉就是通过使其细胞中的p傲管蛋白的结构发生微小变化,降低了
多菌灵对该p微管蛋白的亲和力,使
多菌灵无法充分发挥毒杀构巢曲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