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立枯丝核病菌根腐病的典型特点是在结果前或结果早期,以及夏季的苗圃中,植株突然倒伏。叶背变紫并向上卷曲。叶柄变褐,在发病后期叶柄基部折损。原有的根茎常常死亡,长出很多侧生根茎。在被侵染的根茎中,基部组织内部变褐。受害植株的新生幼根常出现深褐色病斑,近根茎处的病斑最大。病斑区域内的吸收小根通常死亡。核盘菌根茎腐病的植株病部常见大量的白色棉絮装菌丝体,从中产生大量的白色小菌核。随着菌核成熟,颜色变为深褐色至黑色,直径达5毫米-10毫米。植后在新生的不定根上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不定根的中间部位表皮坏死,形成1~5(mm)长红褐色至黑褐色梭形长斑,病部不凹陷,病健交界明显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髓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发病规律:孢子囊倒洋梨形,无乳头状突起,常层出形成,大小32~90×22~52(μm),藏卵器产生在病组织内,黄褐色、椭圆形,大小28~46(μm),雄器椭圆形,卵孢子黄褐色圆形,平滑,大小22~44(μm)。病根浸泡在15℃水中2~3天,即长出孢子囊和游动孢子,菌丝生长温限5~30℃,22℃最适,形成游动孢子适温15℃。此外,据河北农大分离病原还有Rhizoctoniasp.称丝核菌和Pestalotiopsissp.拟盘多毛孢属真菌。草莓疫霉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由土壤和种子传染,土壤中的卵孢子在晚秋或初冬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动袍子,侵入根部后出现病斑,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丝核菌参见柑橘立枯病;拟盘多毛孢属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易发病,地温10℃是发病适温,本病为低温域病害,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