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的需肥特性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类营养元素,主要依赖其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一般每生产100kg稻谷,均需吸收氮(N)1.6—2.4kg,磷(P2O5)0.8—1.3kg,钾(K2O)1.8—3.8kg。通常杂交稻对钾的需求稍高于常规稻约10%左右,梗稻较籼稻需氮多而需钾少。另外,水稻还需吸收锌(Zn)、硅(Si)、硼(B)等营养元素。二、水稻的需肥规律水稻对氮磷钾的最大吸收量都在拔节期,均占全生育期养分总吸收量的50%以上,拔节期是养分对水稻的最大效率期。就水稻品种而言,晚稻由于其生育期短,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仅在移栽后2—3周形成一个高峰;而单季稻由于生育期较长,对三要素的吸收量一般分别在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形成两个吸肥高峰。因此,施肥必须根据水稻这些营养规律和吸肥特性,充分满足水稻吸肥高峰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三、稻田土壤的养分特点稻田土壤在水稻生长期间,绝大部分时间处于淹水状态,土壤水多气少,二氧化碳增加,氧化还原电位下降,还原性增强,铵态氮占主导地位,磷、钾的有效性增加,铁、锰活性,锌的有效性下降,PH值趋于中性。四、推荐施肥量施肥量的推荐因品种特性,产量目标及土壤供肥能力不同而有效大差异,为便于掌握列出中籼稻产量目标500kg本田期间施肥量推荐表(见表)以供参考。中籼稻亩产500kg施肥量推荐表土壤有机质(%)氮素(N?kg/亩)土壤速效磷(P2O5,mg/kg)磷素(P2O5,kg/亩)土壤速效钾(K2O,mg/kg)钾素(K2O,mg/kg)<0.1013—15<84—5<805—70.10—0.1511—138—153—480—153—5>0.159—11>152—3>1502—3在具体操作上,应根据品种土壤条件和产量指标等调整施肥量,另外,对于早茬田,低洼沤水田应主要基施锌肥1kg/亩,对于新改水田(特别是由蔬菜地新改水田)应注意基施硼肥0.5—1kg/亩。五、水稻施肥技术(1)秧田施肥技术水稻秧田通常占全生育的1/4—1/3,营养生长期的1/2,因此秧苗素质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基础。水稻育秧方式多种多样,但养分管理差异不大。首先必须施足
基肥,一般每亩施
尿素20—30kg,过磷酸钙30—50kg,
氯化钾5—10kg,锌肥1kg,有条件的配合
农家肥2000kg左右。秧苗生长到3叶期时,每亩追施3—4kg
尿素作为“断奶肥”;到拔秧前3—4天再每亩追施3—5kg
尿素作为“送嫁肥”。断奶肥视秧田肥力和
基肥水平而定,肥力高,
基肥足,尤其是施用过耙面肥的田块,可以不施断奶肥;肥力差,
基肥不足的田块,可适当提前到1叶1心或2叶1心时施用。(2)本田施肥技术研究表明:水稻一生所需
肥料中,90%以上是从本田吸收来的。因此,水稻本田施肥技术极为重要。就中稻而言,一般在本田生长90—120天,以
化肥为主体的施肥方法是:1、
基肥。移栽前一周左右每亩施用少量
农家肥和全部磷
钾肥及2/3的
氮肥作
基肥深施;或是将其
基肥总量的2/3在耕前施,留1/3在耙前施基面结合肥效甚佳。2、分蘖肥。移栽后5—7天抓紧每亩追
肥料总氮量20%左右,以促进分蘖达到增穗目的。3、穗肥。在幼穗分化前5—7天视其群体和叶色落黄情况施保花或促花肥,施肥量一般占总氮量的10%—15%。对于群体较小,长势较弱的田块,可采用促保兼顾,从倒4叶未开始到早穗期分2—3次使用穗肥,对于群体适中,长势稳健的田块,以保为主,在倒3叶来和倒2叶露尖时1次性使用穗肥,对于群体过大,长势过旺的田块,穗肥可推迟到剑叶抽出期叶色仍未明显落黄,则穗肥可不必施用。4、粒肥。在水稻抽穗后15天之内,视其叶色深浅,群体大小和叶片披重程度,叶面喷施
磷酸二氢钾(0.5—1%)、
尿素(1—2%)或过磷酸钙浸提液(1.5—2%)等,可延长剑叶寿命,促进光合产物运输,提高粒重,实现高产。在具体施肥技术方面,一是要推广
氮肥深施技术;二是要选用氯化铵、
尿素、碳酸氢铵等铵态
氮肥,避免使用硝态氮;三是追肥要避免
肥料沾叶现象发生,要避免过量施肥烧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