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症状:香樟瘤丝螟,米虫大小,身体白色,头黑色,是香樟的主要害虫。瘤丝螟幼虫吐丝结巢,将数片叶片粘连,叶丝缀叶结巢,幼虫在巢内食害叶片与嫩梢,形成鸟窝状,严重发生时可将樟叶吃光,仅残留枝埂。该虫一年二代,幼虫白天很少活动,傍晚开始外出取食。第一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中旬,第2代危害期在9月上旬。药剂防治控制在大量结巢之前,以触杀药为主(如三矬啉),内吸药为辅(如吡虫啉、杀虫单等)的复合药剂效果较好。 防治方法: 1、近阶段主要做法:人工摘除虫苞,并带出园外深埋或烧毁,决不能随地丢弃。 2、来年,视病虫发生情况,可采用化学防治。幼虫防治药物可选用: (1)使用最新植物源新型园林养护品“战虫”,在害虫幼龄期选无风晴天600-800倍液均匀喷雾,即每20-25ml兑水15公斤,使用时每15公斤水加一粒由新植保赠送的微分子助剂(用二次稀释加入),有助于药效发挥! (2)25%灭幼脲3号B型(灭幼脲3号和阿维菌素的复配剂)40ml; (3)55%杀苏(Bt1600IU+杀虫单)50g; (4)25%灭幼脲3号40ml和92%杀虫单30g,兑水50kg喷粗雾。喷药要在傍晚进行,并尽量淋透虫巢。 3、施药适期:应抓住二叶虫苞盛期,一代在6月下旬(发生量大的地段7月上旬再喷药一次),二代在8月下旬9月初喷药。至9月下旬,漏治地段应及时采摘虫苞,并集中销毁。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