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1 05:42 作者:李先生
春季随大气干燥和气温升高,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土壤墒情迅速变差,使越冬作物返青生育和春播作物播种、出苗和苗期生育常常受到春旱的严重威胁,往往造成农业生产歉收。春季土壤墒情的好坏,虽然取决于气候、土壤等因素,但通过一些人为的保墒措施,适时而有效地加以控制和调节,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使有限的土壤水分发挥更大的增产作用。 一、顶凌耙地 在早春土壤水分较充足、土地尚未完全解冻时,对春播地及时顶凌耙耱,是早春抗旱保墒的有效措施。耙地需要掌握适宜的时间。一般应掌握在土壤化冻深度3厘米左右时耙地最为适宜。 二、播种前后镇压土地秋耕过的春播地,在早春耙耱的基础上,播种前后及时进行镇压,对提高播种质量,改善土壤水分状况,达到苗全苗壮,具有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对整地粗糙、坷垃多、表土层内有大坷垃的地块,播种前后镇压,可把直径大于5厘米的坷垃压碎。 播种前后镇压创造的良好土壤耕作层,能较好地保证作物播种所要求的深度,特别是有利于小粒种子(如谷子)的播种。播种前后的镇压,对土壤较干、坷垃较多的地块,要适当早一些、重一些,必要时可压两遍。因此,镇压要根据当地土壤类型、整地质量和当时土壤水分含量等情况来决定。 三、适当播种耐旱作物作物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耐旱性也各异。根据春播地墒情的好坏,适当安排作物布局,是减少或避免干旱威胁的一种有效的农技措施。高梁、谷子和糜子等作物生育前期的耐旱性较强,较适宜在春旱频率高、夏秋雨水较多的北方各地种植。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