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6 18:26 作者:李先生
一、技术概述
西北旱地小麦生长季节与降水季节严重错位,干旱缺水导致小麦产量低而不稳。同时,生产中施肥过多导致养分损失,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以纳雨蓄墒耕作、覆盖保墒种植为重点的旱地小麦抗旱节水栽培技术;以“作物丰产、养分高效、土壤培肥和环境友好”为目标,以合理监控施肥为重点的绿色生产技术。
二、增产增效情况
采取以耕作纳雨、覆盖保墒为核心的作物高效用水集成技术,较传统技术增产15~30%。采用监控施肥推荐的养分用量,可以节肥增产,农户增收15%以上。
三、技术要点
1.旱地蓄水保墒技术
休闲期蓄墒耕作
“四早三多”技术:即早灭茬、早深耕、早细犁、早带耙、多浅犁、多细犁,多耙地。具体做法是:麦收后立即浅耕灭茬,伏前抢时深耕,伏季雨后多犁,立秋后少犁多耙,播前无雨只耙不犁。深松耕:麦收后深松机深松30~35厘米,打破犁底层但不翻土,播前旋耕,耕后细耙播种。深浅耕结合:可年内深浅耕结合,也可隔年深耕、深浅结合。积温不足地区和易水土流失的坡塬旱地,夏茬田在夏收后立即深耕灭茬、拦截径流、立土晒垡、熟化土壤,其后每遇降雨,地表落干后先浅耕、再耙耱,播前结合施基肥再深耕加耙耱整平。秋茬田随收随深耕,可将深耕、施基肥、旋耕、耙耱整平一次性作业完成;坡地要沿等高线耕作。伏秋连旱的地区或年份深耕易跑墒,可隔年深耕。为充分接纳休闲期降雨,蓄水保墒,并简化作业,山西省近年倡导在麦收后的7月上中旬头伏进行提前深耕或深松;提前秸秆还田或覆盖的一次性操作技术。9月下旬到10月上旬采用覆膜播种机械播种。
种植期覆盖保墒
有地膜覆盖和秸秆带状覆盖两种类型。地膜覆盖可选用两种改进技术:一是全膜穴播覆土技术,特点为:平作、全覆盖、穴播、覆土。膜上覆土厚度0.5~1厘米,幅宽120厘米种7行,亩穴数3万左右,视密度需求每穴4~10粒种子;二是垄盖沟播膜际精播技术,特点是:起垄覆膜、垄沟不覆膜种2~3行小麦。垄高10厘米,垄底宽25~30厘米,垄间种植沟宽30厘米,膜两边各压土5厘米宽,每带总宽55~60厘米,行播种量较当地无覆盖种植提高30~50%。秸秆带状覆盖又称“秸秆带状覆盖密植早播技术”,分覆盖带和种植带,覆盖带40~50厘米、种植带50~70厘米不覆盖,两带相间排列,覆盖材料最好用玉米整秆,播种时预留覆盖带。单位面积播种量与常规无覆盖种植相同,行播种量需根据覆盖度不同相应提高,局部密植。每带种植3~5行,平作播种。覆盖带既可平面覆秆、也可沟内覆秆,沟深5厘米,可采用拖拉机轮胎压沟。较露地早播5~7d,越冬前覆盖秸秆,覆盖量以单层玉米整秆盖严覆盖带为原则,亩用玉米整秸3500~4500株,或亩用其他作物秸秆700~1000千克左右。也可在前茬玉米高茬收割后,将玉米整秆就地镶嵌在玉米行间,形成覆盖带,预留种植带不覆秆,两带相间。种植带局部耕作后种植4~5行小麦。甘肃可采用双垄沟地膜玉米结构,将40厘米宽的小垄做覆盖带,70厘米大垄种植4~5行小麦,播前揭去聚乙烯残膜。
2.旱地监控施肥技术
在小麦播种前或收获后取土测定土壤养分,结合目标产量养分需求,确定小麦氮、磷、钾肥用量。
氮肥用量确定
在小麦播前或收获期采集麦田 0~100厘米 土壤样品,测定硝态氮含量,按以下公式确定氮肥用量:
肥料氮用量 = 目标产量需氮量+
上式中,氮均指纯N。土壤硝态氮安全阈值在小麦收获时为55千克 N/ha,在小麦播种前为110 千克 N/ha。
磷肥用量确定
在小麦播前或收获期,测定麦田0~20厘米 土壤有效磷量,按以下公式确定磷肥用量:
肥料磷用量 = 目标产量需磷量×施磷系数
上式中,磷均指 P2O5。施磷系数由表 1 确定。
钾肥用量确定
在小麦播前或收获期,测定麦田0~20厘米 土壤速效钾含量,按以下公式确定钾肥用量:
肥料钾用量 = 目标产量需钾量×施钾系数
上式中,钾均指 K2O。施钾系数由表 2 确定。
四、适宜区域
上述技术适宜黄土高原旱地小麦主产区的山西、陕西、甘肃,以及我国北方其他旱地麦区。
五、技术依托单位
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联系地址:兰州市安宁区迎门村1号
邮政编码:730070
联 系 人:柴守玺
联系电话:0931-7631192
2.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联系地址:山西省太谷县
邮政编码:030801
联 系 人:高志强
联系电话:0354-6289789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联系地址: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
邮政编码:712100
联 系 人:王朝辉
联系电话:029-87080055
电子邮箱:w-zhaohui@263.net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