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网_提供实用农业种植技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广西玉米秸秆种植技术(广西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

2017-5-24 07:47| 发布者: 李先生| 查看: 1| 评论: 0

  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

  (一)秸秆机械翻压还田直接还田技术。用秸秆切碎机械将水稻、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采用翻耕机械耕翻入土,使秸秆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匀,并在土壤中分解腐烂,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玉米持续增产。技术流程:联合收割机收割→秸秆粉碎→均匀抛洒→翻耕→机械整地→作物栽种→田间管理。

  (二)秸秆覆盖还田技术。在水稻、玉米收获前套播下茬作物,将秸秆粉碎或整秆直接均匀覆盖在地表,或在作物收获秸秆覆盖后,进行下茬作物免耕直播;或将收获的秸秆覆盖到其它田块,从而起到调节地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主要应用于马铃薯、蔬菜、食用菌、水果等种植。?

  (三)秸秆腐熟还田技术。将水稻、玉米秸秆等有机物料堆放在地表或坑池中,物料中保持适量水分,并添加各类快速腐熟菌剂,通过科学合理调整碳氮比、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使秸秆快速腐熟形成有机肥料,施入耕地中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四)秸秆有机肥生产技术。将水稻、玉米秸秆经机械粉碎后,与其他粪肥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利用速腐剂中菌种制剂和各种酶类在一定湿度(秸秆持水量65%)和一定温度下(50℃~70℃)剧烈活动,释放能量,将秸秆的纤维素快速分解,同时生成大量菌体蛋白,为植物直接吸收或转化为腐殖质。通过创造微生物正常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促进微生物代谢进程,加速有机物料分解,放出并聚集热量,提高物料温度,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卵,获得优质的有机肥料。?

  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一)秸秆青贮技术。将新鲜的玉米秸秆等切成2-3厘米,经调节适宜的水分含量(65-75%)后,压实堆入密闭的青贮池内,经过约25天的预备发酵期、乳酸菌发酵期、稳定期等3个微生物发酵阶段,制备成青绿多汁、营养丰富的养殖饲料。

  (二)秸秆氨化技术。将水稻、玉米秸秆及时粉碎,加入1-3.5%的液氨或尿素,因地制宜选择利用堆垛法、窖池法、氨化炉法、氨化袋法等方式,在密闭环境下保持25-35%的水分,经过30天的碱化作用、氨化作用、中化作用等3个过程,制备成青绿多汁、质地柔软的养殖饲料。

  (三)秸秆微贮技术。将经过机械加工的秸秆贮存在一定容器(水泥池、缸、塑料袋等)内,通过添加微生物菌剂进行微生物发酵处理,使秸秆变成带有酸、香、酒味的家畜喜食的粗饲料。根据贮存设施的不同,秸秆微贮的方法主要有:水泥窖微贮法、土窖微贮法、塑料袋微贮法、压捆窖内微贮法等四种。

  (四)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技术。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是将秸秆粉碎或揉搓丝化之后,根据一定的饲料配方,与其他农副产品及饲料添加剂混合搭配,再利用造粒机制成高密度颗粒状混合饲料。秸秆颗粒饲料加工可将维生素、微量元素、非蛋白氮、添加剂等成分强化进颗粒饲料中,使饲料达到各种营养元素的平衡。


  免责声明:本发布的转载内容及配图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对内容真实性由原作者保留,本号不做承诺,如涉及内容、图片的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来源:文/广西农业农村厅 图/南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综合整理

  编辑:南宁市农业信息中心

  法律顾问单位:广西法严律师事务所

  如需转载分享,请注明来源“南宁农业”今日,谢谢合作。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上一篇:花盆辣椒种植技术要点(花盆里种的辣椒应该注意什么)
  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  (一)秸秆机械翻压还田直接还田技术。用秸秆切碎机械将水稻、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采用翻耕机械耕翻入土,使秸秆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匀,并在土壤中分解腐烂,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玉米持续增产 ...
下一篇:甘肃三角梅种植技术(老桩三角梅怎么养)
  秸秆肥料化利用技术  (一)秸秆机械翻压还田直接还田技术。用秸秆切碎机械将水稻、玉米秸秆就地粉碎,均匀地抛撒在地表,随即采用翻耕机械耕翻入土,使秸秆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匀,并在土壤中分解腐烂,从而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促进水稻、玉米持续增产 ...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耕种帮种植网|茶叶知识|养鱼技术|肥料价格|农药价格|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4-27 04:13 , Processed in 3.79542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