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 12:07 作者:李先生
一、旱薄地麦田特征
土层浅,蓄水能力差,旱薄地麦田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的棕壤、褐土类区,多属于棕壤性土和褐土性土,粗砂、砾石较多,土体结构极差,土体厚度一般小于60cm,山坡梯田的活土层较浅,只有15cm左右,沟谷梯田和近山阶地上的活土层较深有18cm以上,但因常年耕得浅,有着坚实的犁底层。旱薄地小麦耗水主要靠生长期自然降水和土壤贮存水。从自然降水看,虽然常年平均降水量在883mm左右,但小麦生长期间降水仅占全年的30%-40%,一般只有200-250mm,严重干旱年份不足150mm,满足不了小麦生长的需求。从土壤贮存水看,由于土层较浅,极大限制了土壤的蓄水能力,夏秋季的自然降水形成径流跑掉,从而影响降水的有效性。
地力薄,水分利用率低,由于土层浅,蓄水能力差,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这是山丘旱地养分贫瘠的主要原因。一般土壤有机质在0.6%以下,氮素不足,严重缺磷,普遍缺钾。据测定:土壤肥力高的条件下,每生产1kg小麦只需要消耗1.4-2mm降水;而在地力瘠薄的地块,则要消耗4-6mm降水,高者达到10mm以上。这说明土壤肥力与降水的利用率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耕作粗放,管理不当,长期形成的地薄劲短,靠天吃饭,有工不愿往旱地投,有肥不愿往旱地施,粗耕、粗种、粗管。有的完全沿用水浇地栽培管理技术,在旱薄地种植高肥水品种等都是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原因。
二、旱薄地小麦综合配套增产技术
旱薄地小麦增产,必须据其实际情况,应用相适应的旱作技术,而且必须各项技术措施综合配套应用,方能达到增产之目的。
蓄水保埔的耕作技术,旱地小麦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依靠生长期的自然降水,供水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合理的耕作,充分蓄积和利用土壤水分。
轮作换茬,安排好茬口 不同茬口对土壤水分消耗不一样,土壤中存留水分也不一样,造成小麦产量也有差异。在水利条件没有根本改善,地力较差的情况下,不应盲目地增加复种指数。从种麦茬口上,花生最好。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在花生重点产区实行春花生-小麦-夏玉米的二年三作制,大力压缩玉米茬、高粱茬小麦,抗旱效果显著。不仅小麦高产稳产,而且全年增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伏耕蓄墒(带棵中耕),"麦收隔年墒"。旱薄地小麦消耗的水分多半来自播种前的底墒,鲁南地区秋旱比率较大,常因秋旱缺水影响播种质量,而积蓄伏秋雨水则可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对此,在伏秋雨后,前茬作物收获前后进行两次中耕,同时,每隔2-3m打一土埂,形成"竹节沟",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库的蓄水量,对蓄水保摘有明显效果。一般10cm土壤含水量高2%-4%,增产7%左右。
合理耕作,在雨水充足的年份,实行深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增加来年雨季降水的积蓄量,还能扩大小麦根系的吸收范围。但在雨水稀少的干旱年份,深耕容易打乱土层,造成失墒,延误播种期,这时要实行适当浅耕,松而不翻,保持耕层湿润,可提高出苗率15%-20%,确保冬前有足够的群体,保证亩穗数。
培肥地力,以肥济水,旱薄地小麦可以通过提高水分利用率,来弥补水分的不足,利用有限的水分生产出更多的小麦。而提高水分利用率,必须培肥地力,在生产上要着眼于水,着手于肥,以肥济水。
走以无机换有机,迅速培肥地力的路子 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它不但具有作物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而且是土壤微生物营养和能源的供给者,也是改善土壤物理状态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强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使水、肥、气、热得到协调。但由于长期对土地重用轻养,地力太差,加之有机肥源不足等情况,必须走以无机换有机的路子。在旱薄地块,加大化肥用量,一般亩施标准氮肥50kg,磷肥60-80kg或三元素复合肥50kg,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当季小麦产量,相当一部分养分积累在土壤中,供下茬用。
氮磷配合,改"一炮轰"为"两炮攻"要实现小麦增产,必须协调氮、磷、钾比例,改变单一施用氮肥的不良习惯,使N:P:K为3:1.2:3。旱薄地小麦追肥困难,一般采取"一炮轰"的施肥方法,即把全部肥料做底肥一次施足,这种方法在播期适中或偏晚的情况下确实有利于小麦吸收利用,发挥肥效,培育壮苗。但从几年来的生产实践发现,如遇抢墒早播年份,播期偏早,"一炮轰"施肥容易造成苗期营养生长过度,冬前群体失控,年后出现脱肥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或地力较高时,要改"一炮轰"为"两炮攻",即留总肥量的40%左右,用于早春返浆期或雨后借墒追施,增产效果更好。
好了,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可以能帮助到大家,那我们下次见!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