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2017-05-12 04:39 作者:李先生
播种1个月后,接近地面部位呈淡褐色水渍状,轻度弯曲。整个根部呈淡褐色,无生机。严重时,呈淡黄褐色至茶褐色F·B,细根脱落,根数减少。重症植株微有倾斜,株高降低,茎叶小,分枝少。发病较早的地块,年底之前出现黄化株。但大多数地初期外观无病症。生长后期,由下部叶片黄化,枯萎。
残存于土壤中的卵孢子萌发出芽管,播种10天后,即侵染根部组织发病。F·B的根表皮上,生有许多卵孢子。栽培结束后,病株留在土中,成为下茬作物的侵染源。
晚秋至冬季温暖多雨年份发生较多。发病适温为25~28℃,播种期提前,地温升高,可助长病害的发生。越是多湿和轮作期越短的田,发病率就越高。连作地块的病菌密度高,对作物的危害较大。低畦、粘质土壤、缺乏有机质的地块,植株生长不良,易发病。 防治对策是在田周围挖沟造渠,以便时水迅速排出,防止大田湿度提高。畦要宽要高,多发病地块应轮作。多施有机肥,播种期不要提前,收获后,应将植株残体集中烧毁。
以上就是耕种帮整理的豌豆黑根病(丝囊霉)的防治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在平时要多注意观察,以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关注微信公众号(耕种帮)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