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2 04:54 作者:李先生
10保护地蔬菜施肥有哪些不合理的情况?
保护地蔬菜是一个密闭的环境,因而与开放式的露地栽培有着明显的不同。
保护地蔬菜不合理施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施肥量过多,造成土壤盐渍化。
通常情况下,在保护地栽培环境下,由于不受雨水淋失,肥料利用率可比露地提高20%左右,即使和露地同样施肥,也会造成养分较多。此外,菜农片面认为只要增加施肥就能获得高产的错误思想在作祟,结果事与愿违。过多施肥会引起土壤盐分积累,从而抑制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使蔬菜作物受害,这在黄瓜、西红柿、草莓等作物上表现突出。
②施肥不平衡,磷肥浪费严重。
不少地方菜农习惯使用磷酸二铵,造成土壤磷素大量累积,不仅造成损失,还会诱导缺素症。
③化肥普遍地表撒施,利用率低下。
④大量生鲜鸡粪的投入。
投入大量的生鲜鸡粪,不注重生物肥的施用,造成出现大量“烧根”、“烧苗”现象。
为此,针对保护地蔬菜施肥,要做到:
①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和蔬菜产量水平进行科学施肥。
②控氮增钾,平衡施肥。
③有机肥、无机肥和微生物肥料配合使用,加大腐植酸水溶肥料的施用量和使用次数。
11怎样预防保护地土壤次生盐渍化?
保护地不同于露地,一旦施肥管理不善,容易导致地表盐分累积,严重时会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
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保护地为密闭环境,气温高,水分蒸发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会随着水分蒸发向地表汇集,同时,保护地缺乏雨水淋溶,土壤水分移动少,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几乎不被淋失,从而造成地表盐分浓度升高
②保护地蔬菜施肥量远远大于露地。这些养分除了被蔬菜吸收外,大部分残留在土壤中。
③田间管理措施不当,如地表浇水、土面撒施化肥、浅耕等,也会加剧盐分向地表汇集。
防治保护地土壤盐渍化,主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测土配方,平衡施肥。
②灌水洗盐。
在高温季节,每隔30天大水漫灌一次。对于盐分高的土壤,在蔬菜定植之前,要大水漫灌。夏季,揭去塑料薄膜,利用雨水压盐。
③采用地表覆盖,减少蒸发。
采用地表覆盖地膜、秸秆等,可减少盐分50%以上。
④选用耐盐性强的蔬菜品种。
耐盐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花椰菜、结球生菜、菠菜>茄子、芹菜>辣椒>黄瓜,而草莓的耐盐性最差。
12怎样提高保护地二氧化碳施肥效果?
二氧化碳施肥是提高保护地产量和效益的一项关键措施,越来越受到菜农的关注。
要想提高二氧化碳的使用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施用时期。
蔬菜苗期是二氧化碳影响最大的时期,若不足,苗细弱,磺化,根系生长差,其次是开花结果期,因此,二氧化碳施肥时期重点在蔬菜苗期和开花结果期。
②施用浓度。
蔬菜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为800~1200ml/L。浓度过高,会影响气孔开发,扰乱蔬菜正常的新陈代谢。
③施用时间。
保护地内二氧化碳呈现昼夜动态变化:晚上二氧化碳积累,天亮前浓度最高。一旦日出,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下降至100ml/L以下。若9~10点放风,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可升高至200ml/L,仍低于大气中二氧化碳300ml/L的水平。
因此,大棚施用二氧化碳的最适宜时间为日出后半小时至1小时后。由于蔬菜在中午强光下,有休眠现象,吸收二氧化碳较少,晚上没有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处于积累阶段,所以,午后和晚上均不需要施用二氧化碳。
13怎样合理保管肥料?
肥料保管不当,容易出现吸湿、结块,甚至养分流失想象。保管时要注意。
①防治混放。
不同类型的化肥混放在一起,容易使理化性状变坏。如过磷酸钙遇到硝酸铵,会严重吸潮结块,造成施用困难。硫酸铵与石灰混放,会造成俺的挥发损失。过磷酸钙遇到酸性物质,会降低磷的有效性。
②防破袋包装。
破袋肥料如果装有硝态氮肥,会严重吸湿,吸水后呈浆糊状,甚至呈液体。
③防火。
特别是对于硝酸铵、硝酸钾等化肥,遇高温或明火会分解出氧,易发生燃烧或爆炸。
④防腐蚀。
过磷酸钙含有游离酸,碳铵呈碱性,这类化肥不能与金属器皿或磅秤接触,以免受到腐蚀。
⑤防治同种子、农药、食物混放。
防治同种子、农药、食物混放。特别是挥发性强的碳铵与种子混放会影响发芽,要特别注意。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