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白粉病症状
蓝莓白粉病是蓝莓的重要病害之一,在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品质,导致成品率下降。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蓝莓白粉病在春末夏初,叶片感病后不表现症状,后期叶片变淡绿、黄色,皱缩,叶片正面产生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脱落。孢子借风雨传播,高温、高湿利于病害流行。
蓝莓白粉病病原种类
白粉病病原菌为 Microsphaeravaccinii ,属担子菌亚门叉丝壳属。
蓝莓白粉病传播特性
白粉病菌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1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孢子飞散传播。白粉病菌繁殖数量快,病害流行也快。在蓝莓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再侵染。
如蓝莓枝叶郁闭,光照弱、通风差、空气相对湿度偏大,这种环境有利于白粉病发生和侵染。
根据田间观察,各品种间对白粉病存在一定的差异,品种对此病的抗性强度为北高丛蓝莓>兔眼蓝莓>南高丛蓝莓。
蓝莓白粉病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枝条分布,通过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③药剂防治。从6月开始每隔10~15d,叶面喷施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预防。发病时可用0.2%~0.3%石硫合剂,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粉剂600倍液防治。
根据蓝莓生产标准要求,有机生产预防蓝莓白粉病应使用农抗120、多抗霉素。绿色生产发病前可用克菌丹、
代森锰锌、
吡唑醚菌酯等保护剂进行喷雾防治,在病害发生后用
苯醚甲环唑、腈苯唑、
戊唑醇等治疗型
杀菌剂防治。但以上药剂均未在蓝莓上登记,鉴于在非登记作物上使用,一定要按
农药使用规范用好药剂。
防治白粉病要早检查早预防,特别是易感品种。如果发现蓝莓叶面有白粉病斑时,应及时喷施治疗型
杀菌剂,如果等到蓝莓田间白粉病已经爆发再用所谓的特效药防治,是达不到防治效果的。同时根据病情发展可连续用药防治,间隔5~7天,连续防治2~3次,注意要均匀细致喷雾,并要多喷药液使叶面上形成水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