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检植物名称:棉花报检受害类型:虫害检测认定:条蜂缘蝽中文名称:条蜂缘蝽中文别名:白条蜂缘蝽、豆缘蝽象。拉丁学名:RiptortuslinearisFabricius纲:昆虫纲目:半翅目科:缘蝽科主要天敌:地理分布:浙江、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主要寄主:蚕豆、豌豆、菜豆、绿豆、大豆、豇豆、昆明鸡血藤、毛蔓豆等豆科植物,亦危害水稻、麦类、高粱、玉米、红薯、棉花、甘蔗、丝瓜等。危害部位:叶片、嫩茎、花蕾、幼铃传播因子:迁飞、扩散防治指标:不详检疫地位:非检疫对象危害症状:成虫和若虫均喜欢刺吸植株嫩茎、嫩叶、花蕾、幼铃。被害蕾、花凋落,幼铃停止膨大,嫩茎、嫩叶变黄,受害严重时植株死亡、不结实,对产量影响很大。形态特征:体长:13~15毫米,宽3毫米,体狭长,棕黄色。头在复眼前部成三角形,后部细缩如颈。复眼大且向两侧突出,黑色;单眼突起在后头,赭红色。触角4节,第4节长于第2、3节之和,第2节最短。前胸背板向前下倾,前缘具领,后缘呈2个弯曲,侧角刺状,表面及胸侧板密布疣点和刻点。头、胸两侧有光滑完整的带状黄色横条斑。后胸腹板后缘极窄,几乎成角状。腹部背面浅黄棕色,各节端部有黑色斑。后足腿节基部内侧有1个明显的突起,腿节腹面具一列黑刺,胫节稍弯曲,其腹面顶端具l齿,雄虫后足腿节粗大。臭腺道长向前弯曲,几乎达于后胸侧板前缘。前翅革片前缘的近端处稍向内弯,腹部第1节较其余节窄。卵:半卵圆形,正面平坦,附着面弧状。初产时暗蓝色,渐变黑褐,近孵化时黑褐色或微显紫红。卵壳表面散生少量白粉,略具金属光泽。若虫:一至四龄体似蚂蚁,腹部膨大,但第1腹节小。五龄狭长。一龄体长2.5~2.7毫米,紫褐色或褐色,头大圆鼓。二龄体长4.2~4.4毫米,头在眼前部分成三角形,眼后部变窄,复眼紫色,稍突出。三龄体长6.2~6.5毫米,灰褐色。触角与体长相等。复眼突出,黑褐色。前翅芽初露。四龄体长9.1~9.8毫米,灰褐色。触角短于体长。前翅芽达后胸后缘。五龄体长10~11.3毫米,灰褐或黑褐色,前翅芽达第2腹节的中部。生活习性:江西年生3代,以成虫在枯草丛中、树洞和屋檐下等处越冬。越冬成虫3月下旬开始活动,4月下至6月上旬产卵,5月下至6月下旬陆续死亡。第1代若虫5月上至6月中旬孵化,6月上旬至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6月中旬末至8月下旬孵化,7月中旬至9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上旬至10月下旬产卵。第3代若虫8月上旬末至11月初孵出,9月上旬至11月中旬羽化。成虫于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陆续越冬。成虫和若虫白天极为活泼,早晨和傍晚稍迟钝,阳光强烈时多栖息于寄主叶背。初孵若虫在卵壳上停息半天后,即开始取食。成虫交尾多在上午进行。卵多产于叶柄和叶背,少数产在叶面和嫩茎上,散生,偶聚产成行。每雌每次产卵5~14粒,多为7粒,一生可产卵14~35粒。发生规律: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气候,有利于虫害的发生与发展。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1)播种或移栽前及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晒土,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源和虫源。(2)提倡轮作,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3)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虫的重要措施。(4)大田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或移栽前撒施或沟施杀虫的药土,(5)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不用未充分腐熟的肥料;采取“测土配方”技术,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重施基肥、有机肥,培育壮苗,有利于减轻虫害。(6)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病、抗虫能力。(7)合理密植,及时剪除空枝、顶心、边心、老叶,拔除病株重度虫伤株,减少害虫产卵地方,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病株、残体集中烧毁,病穴施药。二、化学防治: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5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40%乐果乳油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2000倍液21%灭杀毙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5%锐劲特悬浮剂2000倍液5%卡死克乳油2000—2500倍液本站声明:本检测仅供参考,不承担任何承诺与责任。如需确认,请与当地植保站联系。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