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 01:45 作者:李先生
稻蓟马生活周期短,发生代数多,世代重叠,多数以成虫在麦田、茭白及禾本科杂草等处越冬。成虫常藏身于卷叶尖或心叶内,早晚及阴天外出活动,有明显趋嫩绿稻苗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脉间,幼穗形成后则以心叶上产卵为多。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耳、叶舌处,更喜欢在幼嫩心叶上为害。7、8月低温多雨,有利于发生为害;秧苗期、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是蓟马的严重为害期,尤其是晚稻秧田和本田初期受害更严重。目前,稻管蓟马在东北越冬场所及世代数不详。据报道,在江苏1年发生9~11代,安徽年发生11代,浙江年发生10~12代,福建中部年发生约15代,广东中南部年发生15代以上。成虫和若虫都怕光和干旱,喜湿润环境。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在10~28℃,最适温度为15~25℃。冬季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和提早繁殖。江淮地区一般于4月中旬起虫口数量呈直线上升,5~6月份达最高虫口密度;在6月初到7月上旬,凡阴雨日多,气温维持在22~23℃的天数多,稻蓟马就会大发生;7月中旬高温少雨,虫数剧降;秋季又稍有回升,数量较少。
秧苗3叶期以后,本田自返青至分蘖期是稻蓟马的严重危害期,此时,每单株有若虫或蛹1~2头,可以造成叶尖初卷;有虫5头,卷叶3~5厘米,有时达全叶的1/2;有虫10头以上,叶片大部纵卷,甚至全叶枯死。水稻分蘖末期,苗大叶健,即使虫量较多,也不会使叶片纵卷,对水稻生长无明显影响。如稻后种植绿肥和油菜,将为稻蓟马提供充足的食源和越冬场所。
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水稻抽穗期,如遇适温、多雨天气,则易发生此病。施肥过多、生长嫩绿、晒田过迟的水稻易发此病。水稻品种不同,感染和发病程度也不同,一般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两系杂交稻发病重于三系杂交水稻,中稻和晚稻发病重于早稻,粳稻发病重于籼稻。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