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又称细菌性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很多番茄种区均遭受过该病为害。尤其是设施栽培番茄因棚内湿度大,更容易诱发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为害。该病传播迅速,严重时发病率高达80%以上,危害大,防治难。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症状识别
该病主要为害茎部,也为害叶片、叶柄、果柄和果实
为害茎部主要发生在伤口或叶柄处。茎部感染后,发病初期,茎部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呈深褐色至黑色,圆形或近园形,似小麻点,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随着发病程度加重,病斑扩展,呈近园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周围黑色,中间颜色浅,为黄棕色。而且病斑易连成片,形成斑块,上有白色菌脓溢出,病斑和病部边缘常产生许多不定根突起,但植株不会出现枯萎症状。发病严重时,病斑会绕茎一周,叶柄易折断。直到发病后期,病茎被病斑覆盖,呈现深褐色,似机油涂抹,不腐烂,无明显异味,周围组织可较长时间保持绿色。田间湿度大时,病斑呈水状。
叶片染病病斑多出现在叶片边缘,产生黑色枯边,周围有黄色晕圈。有时叶片产生大小不一、形状不正的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上常有菌脓溢出,
需要注意的是,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与细菌性斑点病症状容易混淆。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多从茎的下部开始发病,茎的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褐色病斑,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展,把发病的茎秆剖开可见茎内髓部变成黑褐色。当下部茎开始发生病变时,植株上部茎叶会褪绿、姜蔫,甚至会全株枯死。湿度大时在茎的伤口或不定根处有菌脓溢出。低温寡照高湿、栽植过密、
氮肥施用过多时,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发病更为严重。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发病规律
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种子带菌是番茄细菌性叶斑病对茎部为害严重的主要原因,病原菌在土壤中可以存活7个月,成为下一年的初次侵染源,当温湿度相对较高时,病原菌可大量繁殖。在进行田间管理时,如定植、除草、整枝打杈等,或者在采摘番茄时,或多或少会给番茄造成不少伤口,这些均为病菌的侵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容易造成该病在田间大流行。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与非茄科作物实行轮作。采用穴盘或营养钵育苗,定植时尽量避免伤根。采用高垄栽培,增施磷
钾肥,促进番茄健壮生长,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清洁田园。注意观察田间,发现感病植株立即将病株残体清除。整枝抹芽时尽量避免造成伤口,减少侵染源,这是防治番茄细菌性叶斑病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强管理,特别注意不要进行大水漫灌,防止细菌性病害的扩散蔓延。
大棚种植番茄要注意加强通风设施的调控。在棚内湿度大时,及时打开通风口通过覆盖遮阳网降低棚内温度,加大昼夜温差,不仅可以促进番茄生长,还有利于控制病害发生。种子带菌是番茄细菌性斑点病为害严重的主要原因,进行种子消毒是防治该病的有效方法。使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后进行催芽,可杀死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大大降低发病率。
2.药剂防治
一是药剂浸种。选用1.05%次氨酸钠溶液浸种20~30分钟,或选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种30分钟。
二是药剂处理营养土。番茄选用新苗床或营养土育苗,并用威百亩水剂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杀菌。在走植前一个月,每亩用42%威百亩水剂25~40千克兑水500千克,对士壤进行熏蒸处理。
三是发病后药剂防治。发病病株清除后,及时选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3000倍液,或77%
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0%唑锌县浮剂400~5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进行全株喷雾或灌根,确保叶片正面、反面和茎部表面均匀夏盖一层药膜。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3次。在大发生的年份或重病田,还应加大剂量增加防治次数,力争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