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1909年在台湾省首先发现菌核病。这种病菌主要危害洋葱,也危害大葱。主产区连作地病情严重,常造成减产,感病后的洋葱不耐贮藏。病原茵的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春季在多湿条件下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菌核也可产生菌丝进行初次侵染,以后以菌丝扩大传染。一般4~5月和10~11月间易发病,在重茬、排水不良和生长较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
洋葱菌核病-(病症)
叶片发病时。初期为水浸状,而后变为淡褐色或灰白色,病斑形状不定。变白破裂,叶片枯死下垂。剖开病叶里面有白棉絮状菌丝体。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散生先为乳白色至黄褐色,变为黑色的小菌核。种株的花梗上也产生同样病症,从病部折断下垂。本病以病部产生黑色小菌核与其他病害相区别。
洋葱菌核病-(病原)
属于囊菌亚门、核盘菌属、大蒜核盘菌。
洋葱菌核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茵的菌核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春季在多湿条件下形成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菌核也可产生菌丝进行初次侵染,以后以菌丝扩大传染。一般4~5月和10~11月间易发病,在重茬、排水不良和生长较弱的情况下发病较重。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