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赤星病在山东俗称“红斑”,河南、安徽、辽宁俗称“斑病”,云南称“恨虎眼”,贵州称“火炮斑”,是我国烟草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各产烟区都有该病害的发生,以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发生严重;其次是四川、云南、贵州、辽宁、陕西等烟区。此外,广东的香料烟产区、浙江的晒红烟产区危害也较重。
烟草赤星病症状
又称红斑、恨虎眼、火泡斑、斑病。可侵染叶片、茎、花梗及蒴果等。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片发生,渐向上发展。病斑初为黄褐色小斑点,后发展为褐色圆或近圆形斑,上具赤褐或深褐色同心轮纹。扩展较快时,边缘出现黄色晕圈。湿度大时斑上可见深褐色或黑色霉层。病斑质脆、易破。严重时,病斑融合使叶片成为碎叶。叶脉、花梗、蒴果、茎染病现长椭圆形或梭形深褐色凹陷斑。
烟草赤星病病原
Alterariaalternata(Fries)Keissler称链格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具隔,无色。分生孢子梗顶曲,具隔1—3个,褐色。分生孢子褐色,链生于梗上,基部大,顶端较小,呈倒棍棒形或椭圆形,多有喙,具1—3个纵隔,3—7个横隔。该菌生长速度快,可产生毒素。有报道A.longipes、A.tenuis、A.tabaima也能引起赤星病。
烟草赤星病侵染来源
赤星病菌主要以菌丝在遗落在田间的烟叶等病株残体上越冬或杂草上越冬。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也可直接越冬,作为初侵染来源。
烟草赤星病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越冬菌丝产生的分生孢子)。长距离传播主要靠气流和风力,雨水只能作短距离传播。种子和移栽的病烟苗可能是初侵染的次要来源。华致甫等研究表明,种子带菌率可达18%,种子表面,种子内部及胚乳中病菌均可能存活越冬。
烟草赤星病发病过程
越冬后的赤星病菌,在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温度达到7-8°C,相对湿度大于50%的条件下,开始产生分生孢子,由气流、风、雨传播到田间烟株上侵染下部叶片(初侵染),形成分散的多个发病中心。这些发病的烟株病斑上再产生分生孢子,又由风雨传播,形成再次侵染。经过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渐扩展流行(病菌可以侵染花梗、蒴果、侧枝和茎等任何部位,)。后期病原菌病潜伏于残组织内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又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烟草赤星病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侵染,种子和移栽苗也能成为田间初侵染源。病菌多从寄主气孔、伤口侵入,病部长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烟株有明显的抗病阶段,幼苗期较抗病,叶片老化生理成熟期较感病。病菌发病适温25—30℃。若有12小时露水存在,12—20℃下,病菌就能完成侵入为害。温度适宜经48小时潜育显症,遇低温潜育期延长。雨日多、湿度大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采收期遇雨常致赤星病大流行。移栽迟、晚熟、追肥过晚、施氮过多及暴风雨后发病较重。种植密度大、田间荫蔽、采收不及时发病重。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