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最新肥料报价 |
查看最新杀虫剂报价 |
查看最新杀菌剂报价 |
查看最新除草剂报价 |
查看最新调节剂报价 |
大豆羞萎病的病原称大豆粘隔胞,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聚生在大豆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下面我们就来了一下大豆羞萎病。
大豆羞萎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沿脉产生褐色细条斑,后变为黑褐色。叶柄染病从上向下变为黑褐色,有的一侧纵裂或凹陷,致叶柄扭曲或叶片反转下垂,基部细缢变黑,造成叶片凋萎。茎部染病主要发生在新梢。豆荚染病从边缘或荚梗处褐变,扭曲畸形,结实少或病粒瘦小变黑。病部常产生黄白色粉状颗粒。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菌丝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防治方法
(1)目前此病在我国仅局部发生,因此对种子要严格检疫,防止随种子传播蔓延。(2)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可减少菌源。(3)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4)必要时在结荚期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