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绢病是水稻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晚稻秧苗或成株的茎基部,病部呈褐色,表面产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后期形成很多黄褐色小菌核。晚稻秧苗染病,引致苗枯。成株染病,病株叶片变黄,整株枯萎。影响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并导致水稻减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白绢病菌是一种根部习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第二年温度适宜时,产生新的菌丝体,病菌在土壤中可随地表水流进行传播,菌丝依靠生长在土中蔓延,侵染苗木根部或根颈。病菌喜高温,因此病害多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生,6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气温上升至30℃左右时为发病盛期,9月末停止发病。
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气温30—380C,经3天菌核即可萌发,再经8—9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在酸性至中性的土壤和沙质土壤中易发病;土壤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特别是在连续干旱后遇雨可促进菌核萌发,增加对寄主侵染的机会;连作地由于土壤中病菌积累多,苗木也易发病;在粘土地、排水不良、肥力不足、苗木生长纤弱或密度过大的苗圃发病重。根颈部受日灼伤的苗木也易感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不用带菌稻草作苗床的覆盖物和扎秧草,
2、不种植感病品种,选用抗病、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用拌种剂或浸种剂;
3、用无病土做苗床营养土,用药土做播种后的覆盖土,
4、向大田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的混合药,
5、肥料管理: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或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采取“测土配方”技术,和“早促、中控、晚保”的方针,重施基肥,科学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6、水份管理:浅水勤灌,防止串灌;烤田适中。
7、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8、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或高温沤肥。
二、化学防治:
(一)种子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倍液
强氯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10%浸种灵乳油2500倍液
25%施保克乳油3000—4000倍液
以上药剂浸种48—72小时,不需淘洗即可催芽。
(二)苗床消毒
(1)药土:1份甲霜灵或敌克松或立枯灵+1份杀虫剂+30份干细土混匀,做播种时的覆盖土。
(2)播种前,苗床喷施:
3.2%恶甲水剂(育苗灵)300倍液
95%绿亨1号(恶霉灵)精品4500倍液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30%立枯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三)发病时喷施
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30%立枯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于一叶一心期喷施秧苗。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