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2 00:19 作者:李先生
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保护地黄瓜病部溢出的菌脓,借棚顶大量水珠下落,或结露及叶缘吐水滴落、飞溅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该病为细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或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由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发病。菌脓通过雨水、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发病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为75%以上。在降雨多、湿度大、地势低洼、管理不当、连作、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磷、钾肥不足时发病也重。此病发病适温24~28℃,最高39℃,最低4℃。在49~50℃的环境中,10分钟即会死亡。相对湿度在80%以上,叶面有水膜时极易发病。露地黄瓜蹲苗结束后,随雨季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发病。病菌靠气流或雨水逐渐扩展,一直延续到结瓜盛期,之后随气温下降,病情缓和。除病菌数量以外,温度和湿度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温暖、多雨或潮湿条件发病较重。发病温度10-30℃,适温18-26℃,适宜的相对湿度75%以上,棚室低温、高湿利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有关。夜间饱和湿度持续时间大于6小时,叶片病斑大;湿度低于85%,或饱和湿度持续时间不足3小时,病斑小。昼夜温差大,叶面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田间浇水次日,叶背出现大量水渍状病斑或菌脓。有时,只要有少量菌源即可引起该病发生和流行。中国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7月、9-11月。露地黄瓜在低温、多雨年份,病害普遍流行。中国黄河以北地区露地黄瓜,每年7月中、下旬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高峰期,棚室黄瓜4-5月为发病盛期。保护地浇水后放风不及时,露地地势低洼积水,栽培密度过大,管理不严,多年连茬,偏施氮肥,磷肥不足等均可诱发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夏季气温较高,是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高发期,该病主要侵染黄瓜的叶片、瓜条、茎蔓等部位,由于其在叶片上的危害症状与黄瓜霜霉病的危害症状相似。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属于细菌性病害,病菌在种子上越冬,通过气孔或伤口侵入植株,借助气流和灌溉水传播。在气温24~28℃,相对湿度在70%以上时,易发病。温暖、多雨或潮湿条件发病较重。发病温度10-30℃,适温18-26℃,适宜的相对湿度75%以上,棚室低温、高湿利发病。病斑大小与湿度有关。带着病菌的种子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土壤消毒不够彻底,连茬或连套种植,以及根茬过多,施肥未经充分腐熟等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棚室内湿度过大,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光照不足或长时间阴雨,有利于病原的扩展与蔓延。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则发病快,另外,棚室前缘及棚内低凹处和有水滴处,往往形成发病中心,连阴雨天往往造成较高的发病率。通过病残体或种子传播引起初侵染,病菌通过伤口、自然孔口、风雨、昆虫、农事操作、农具等进行再次侵染,逐渐向上部扩大蔓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由细菌浸染所发生的病害,病菌主要潜伏在种子内,病种子带菌率为2%~3%,可在种子内存活1年;随病残体残留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3~4个月,病菌一般由伤口或自然孔侵入。角斑病在10°C~30°C均可发生,最适温度为24℃~28℃,棚室高湿利于发病,昼夜温差大,湿度在75%以上容易发病。发病主要条件:种子不健康、田园不洁、重茬或反复套种等。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