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黑星病又称疮痂病、梨雾病、梨斑病,是由梨黑星病菌侵染所引起、发生在梨树上的主要病害。梨黑星病在各梨树产区均有发生。梨黑星病能侵染所有绿色部分的细嫩组织,包括叶片、果实、叶柄、新梢、果台、芽鳞和花序等部位,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梨黑星病发病后,引起梨树早期落叶,幼果受害呈畸形,不能正常膨大,减少第2年结果。 对生产造成的重大损失。
一、梨黑星病的病原
梨黑星病病原为梨黑星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1、形态特征
子囊壳扁球形或圆球形,黑色,颈部较肥短,有孔口,周围无刚毛,大小(52.5~138.7)微米×(50.5~150)微米,平均11微米×91微米。壳壁黑色,革质,由2~3层细胞组成;子囊棍棒状,聚生于子囊壳底部,无色透明,长35~6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淡褐色,鞋底形,双胞,上大下小,大小(10~15)微米×(3.8~6.3)微米;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从寄主角质层下伸出,呈倒棍棒状,暗褐色,直立或弯曲,常不分枝,孢痕多而明显。分生孢子淡褐色,卵形或纺锤形,两端略尖,单胞,萌发前少数生一横隔,大小(7.5~22.5)微米×(5~7.5)微米。
2、生理特性
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现象。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良好,萌发的温度范围2℃~30℃,以15℃~20℃为适,高于25℃萌发率急剧下降。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12℃~20℃,最适温16℃。冬季落叶上形成子囊壳,需要有一定降雨和地面湿度,同时需要较暖的温度。分生孢子萌发所需的相对湿度为70%以上,在80%以上时萌发率最高,低于50%则不萌发。分生孢子生活力很强,在-14℃至~8.3℃温度下,经过3个月尚有半以上能萌发。在自然条件下,病叶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4~7个月。干燥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存活,可是在湿润的条件下,虽然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病菌却大量产生子囊壳,以更换越冬方式来保存菌源。
二、梨黑星病的危害特点
梨黑星病从落花期开始至果实成熟期均可侵染,造成大量落叶,幼果畸形,不能正常膨大,发病后梨黑星病能侵染1年生以上枝的所有绿色器官,包括叶片、果实、叶柄、新梢、果台、芽鳞和花序等部位,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
1、叶片
叶脉两侧先发病,叶背主脉两侧和支脉之间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小斑点,界限不明显,数日后逐渐扩大并在病斑上产生辐射状黑色老霉层,从正面看仍为黄色,不长黑霉,危害严重时许多病斑融合,使叶正反面都布满黑色霉层。
2、叶柄
叶柄受害,叶柄上出现黑色、椭圆形凹陷病斑,产生黑色霉层。
3、果实
果实前期受害,果面产生淡褐色圆形小病斑,逐渐扩大到5~10毫米,表面长出黑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部生长停止。随着果实增大,病部逐渐凹陷,木栓化,龟裂。严重时果实出现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部果肉变硬,具苦味,果实易提早脱落。果实生长到中后期,果面病斑上的黑霉层往往被雨水冲刷掉,病部常被其它杂菌腐生,长出粉红色或灰白色的霉状物。果实生长后期受害,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或者近圆形黑色病斑,表面干硬、粗糙、霉层很少,果实不畸形。采收前后受害,果面出现淡黄色小病斑,边缘不整齐,多呈芒状,无霉层,但采收后如经高温、高湿,则病斑扩展较快并长出大量黑色霉层。
4、芽鳞
梨芽被害,鳞片茸毛较多,后期表面出现霉层,严重时芽鳞开裂,甚至枯死。翌年春季病芽长出的新梢,基部出现淡黄色不规则形病斑,不久表面很快布满黑色霉层,称之为雾梢或雾芽梢。后期病部渐凹陷,开裂,变成溃疡斑。
5、新梢
生长期新梢受害,多在徒长枝或秋梢细嫩组织上形成病斑。病斑椭圆形或近圆形,淡黄色,微隆起,表面有黑色霉层,以后病部渐凹陷、龟裂,疮痂状。
花序:在中国中部梨区,花序有时也受害,在花序基部或花梗上形成黑色病斑,其上产生黑色霉层,常引起花序枯萎和脱落。
三、梨黑星病侵染过程
梨黑星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壳、在芽鳞、菌丝团等病叶、病枝、病果和病枝上越冬,第2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越冬分生孢子和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一般新梢基部最先发病,而这些病芽梢即是重要的侵染源。
四、梨黑星病发生规律
发病条件:梨黑星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雨年份或多雨地区易发生,降雨早晚、降雨量大小和持续天数是影响病害发展的重要条件。雨季早而持续期长,尤其是5~7月新梢生长期,雨量多,空气湿度大,容易引起病害的流行。
五、梨黑星病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果园栽培管理。秋末冬初结合整枝修剪病梢,及时清除落叶、病果、杂草、枯死枝芽等,深埋或带出园外集中烧毁,清除越冬菌源。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冬翻和冬灌,以减轻梨黑星病危害程度,确保来年丰收。每年的4-5月份及时剪除病芽、病梢、病叶、病果,深埋或集中烧毁,防止病菌扩大蔓延。发现病梢后及时剪除。同时,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
肥料,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化学防治
(1)防治药剂
(2)防治时期
休眠期:秋季落叶后,春季萌芽前,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清园。
萌芽前:病芽是该菌最重要的越冬场所,芽萌动时喷洒有效药剂,可以杀灭病芽中的部分病菌,降低果园中的初侵染的菌量。
幼叶幼果期:梨树80%花落后,由于叶片初展,幼果初成,正处于高度感病期;如果阴雨较多,条件适宜,越冬的黑星病菌将向幼叶及幼果转移,导致幼叶及幼果发病。这个时期是药剂防治的第1个关键时期,一般年份和地区,从初见病梢开始喷药,用药3次,即5月初、5月中下旬及6月上中旬。
成果期:7月中下旬以后,果实加速生长,抗病性越来越差,越接近成熟的果实,越易感染黑星病。因此,采收前30~45天内,必须抓紧药剂防治,防治果实发病或带菌,保证丰产丰收。根据当年的气候(主要是降雨)条件,此时一般需喷药3~4次,采收前7-10天,必须喷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