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9 16:47 作者:李先生
立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病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斑,病部逐渐向里凹陷、溢缩,后扩展绕根颈一周,致茎基部萎缩干枯而死亡,但植株不折倒,仍能直立。发病不严重时,茎基部仅见褐色凹陷病斑而不枯死。
预防立枯病发生,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管理:
一是调节好棚内湿度。冬季温度低,特别是连阴天、雨雪天气,棚内光照不足,棚温难以提升。管理中菜农使用增温块、暖炉等辅助增温设备,在保证棚温的前提下,加强通风排湿,并在操作行铺设稻壳或碎稻草等有机物进行吸湿。
二是提高幼苗自身的抗病能力。晴朗天气可对幼苗进行适当的炼苗,提高幼苗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同时随水冲施中微量元素水溶肥,这是因为钙可以促进根系发育,加速生长点细胞分化,利于培育强大的根群。建议从缓苗水开始,间隔冲施钙肥。同时结合叶面补充富含钙、硼元素的叶面肥,能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性。对于大量元素水溶肥,苗期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利用根系的向水向肥性,引根下扎,也防止幼苗吸收过多的养分而发生徒长。
三是药剂防治。预防用药可选用霜霉威盐酸盐、甲基硫菌灵、氟吗啉、恶霉灵等药剂,可叶面喷洒,也可直接用药液灌根,7—10天灌1次,连喷(灌)2—3次。发病后可用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或氟吗啉+烯酰·丙森锌;或氟噻唑吡酮+咪唑喹啉铜;或恶霉灵+霜霉威盐酸盐+生根剂。用药时注意不要长时间使用一种类型的药剂,最好将上述药剂轮换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
耕种帮种植网联系电话1857707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