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果实流胶是由李小食心虫为害所致,李小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小食心虫属,是果树主要蛀果害虫之一。寄主有李、杏、
樱桃、桃、郁李等多种植物,其中以李受害最重。 早期危害幼果,致使果实提早脱落;后期果实被害后,果内充满虫粪,俗称“豆沙馅”,失去商品价值。 李小食心虫在各地发生的时间受气温、降雨等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一般一年发生2-3代,且世代重叠,没有确切的防治时间节点,防治比较困难。
一、李小食心虫的为害特点
以幼虫蛀果危害,蛀果前常在果面上吐丝结网,于网下蛀入果内果核附近,取食近核外果肉,早期入果孔为黑色,果孔处流出泪珠状果胶,受害果内有大量虫粪,数日后即有虫粪排出。豆粒大的果实极易大量脱落,入果后蛀食果仁或纵横串食,并串食至果柄附近咬坏输导系统,小果变紫红色,呈“红糖馅”不堪食用。幼果被蛀多脱落,成长果被蛀部分脱落,对产量及品质影响极大。
二、李小食心虫的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4.5~7.0 毫米,翅展11~14 毫米。体背面灰褐色,头部鳞片灰黄色,复眼褐色,唇须背面灰白色,其余部分灰褐色而杂有许多白点,向上举。前翅长方形,烟灰色,没有明显斑纹,前缘有18组不明显的白色钩状纹;后翅梯形,淡烟灰色。本种与梨小食心虫很近似,其主要区别在于:本种前翅较狭长,前翅颜色淡,为烟灰色;前缘白色钩状纹不明显,有18组,而梨小食心虫则明显,有10组;梨小食心虫前翅中室端部附近有一明显斑点,本种则无。
2.卵。扁椭圆形,长径0.6~0.72毫米。初产卵为乳白色半透明,后变为淡黄色。
3.幼虫。老熟体长约12 毫米,头宽约0.9 毫米,玫瑰红或桃红色,腹面体色较浅。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或黄褐色;臀板淡黄褐或玫瑰红色,上有20多个深褐色小斑点;腹足趾钩粗短,为不规则双序,而梨小食心虫细长且为单序。臀栉5~7齿
4.蛹。体长6~7 毫米,初为淡黄褐色,后变褐色,其外被污白色茧,长约l0 毫米,纺锤形。
三、李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
李小食心虫1年发生2~3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距树干35~65 厘米范围内的0.5~5 厘米深的表土内或草根附近、土石块下结茧越冬,以0.5~3.0 厘米处最多,极少数在树干基部树皮裂缝中越冬。此虫为兼性滞育,年生多代地区,除第1代、越冬代外,各代老熟幼虫均有滞育。李树花芽萌动期于土中越冬者多破茧上移至地表1厘米处,再结与地面垂直的茧,于土内化蛹,在地表和皮缝内越冬者即在原茧内化蛹。越冬代成虫于5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和趋化性,白天栖息在树下附近的草丛或土块缝隙等隐蔽场所,成虫羽化后经1~2 天开始交尾产卵,多散产于果面上,偶尔产于叶上,每雌产卵量50粒,卵期l周左右。幼虫孵化后在果面稍作爬行即蛀果,果核未硬直入果心,被害果极易脱落,随果落地幼虫因果小多不能完成发育,部分幼虫蛀果2~3天在被害果尚未脱落前即转果危害,尤其当2~3个果生长靠近时,幼虫更易迁果危害,蛀孔流胶被害果多不脱落;幼虫为害约经10 天左右即老熟脱果,并顺枝条爬至主干,潜入粗皮缝隙内,或寻找草根、石块下、或钻入浅土层内作茧,经3~4 天化蛹,蛹期1周左右。6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出现,第2代幼虫期约20天,第2代成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第3代幼虫大部分由果梗基部蛀入,被害果表面无明显症状,但比好果提前成熟和脱落。雌蛾能分泌性信息素,产卵最低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4~28℃,卵量平均为50多粒。
四、李小食心虫的防治措施
根据李小食心虫的越冬习性,应以树下防治为主,树上防治为辅,结合其他环节的防治办法,提高防治效果。
1.及时捡除摘除虫蛀果,集中销毁,可有效降低当年虫口数量。在越冬幼虫出土盛期,树冠下培土或覆盖地膜,防止幼虫出土及羽化为成虫。
2.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果园安装频振式灭虫灯,诱杀成虫。刮除树上的翘皮,可消灭越冬幼虫。在其脱果前,及时摘除全部受害杏果,在果园中设置糖醋液 (红糖∶醋∶白酒∶水=1∶4∶1∶16) 加少量
敌百虫,盛于容器中,挂在树上,诱集成虫取食,将其杀死。
3.成虫出土前,田间喷施病原线虫,消灭越冬幼虫;果园释放赤眼蜂,利用天敌控制田间虫口数量;或利用性诱剂诱杀成虫。
4.化学防治
(1)土壤处理。李小食心虫出土前用或70%
吡虫啉乳油0.225克/平方米,或100亿/克球孢白僵菌1克/平方米处理土壤。
(2)在害虫低龄幼虫期使用,用2%阿维苏云金可湿性粉剂30~40克/亩,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防治,或1%甲维苏云金可湿性粉剂25~35克/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43.6%烟碱·苦参碱3000倍液,或250克/升双丙环虫酯 1000倍液,或22%噻虫·高氯氟 2000倍液,或30.5%依维菌素1500倍液,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
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6000~8000倍液,或20%氟苯虫酰胺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或240g/L甲氧
虫酰肼悬浮剂2000~3000倍液,或4.5%高效
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2.5%高效
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进行防治,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