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分布十分广泛,现已发现的蚜虫共有10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和园艺危害严重的害虫,主要为害桃、李、杏、梅、
苹果、梨、山楂、
樱桃、柿等300多种植物。
一、果树蚜虫不好防治的主要原因
1.繁殖能力强。蚜虫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出生后5天就能繁殖后代,多数蚜虫可进行孤雌生殖和卵胎生,因此繁殖速度极快。一只雌虫在春季孵化后可以产生数以亿计的蚜虫,且世代重叠,短时间内就可形成庞大的种群,增加防治难度。
2.生活周期短。蚜虫的生活周期相对较短,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一个世代只需几天到十几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3~5天即可繁殖一代;频繁的世代更替,使得蚜虫种群数量能迅速恢复,一旦防治不及时,很容易再度泛滥。
3.具有迁飞性。蚜虫可以进行迁移,主要通过随风飘荡的形式来进行扩散;人类活动也可以帮助蚜虫的迁移,例如对附着蚜虫的植物远距离运输传播;一些蚜虫具有翅蚜阶段,能通过迁飞寻找新的寄主植物。如桃蚜属侨迁类型,以卵在桃、李、杏等枝条的芽腋、小枝叉和树皮裂缝处越冬,或迁回温室内的植物上越冬。翌年桃、杏芽萌芽时,越冬卵开始孵化为干母,群集于芽上为害,展叶后迁移到叶背和嫩梢上为害繁殖,陆续产生有翅孤雌蚜迁飞扩散。5月上旬开始快速繁殖,为害加重,并迁飞到第2寄主上继续为害,10月产生有翅蚜迁回第1寄主上为害繁殖,并产生有性蚜、交配后产卵越冬。因此难以通过局部防治彻底控制,增加了防治范围和难度。
4.体表有保护。蚜虫体表有一层蜡质层,这层蜡质能阻碍
农药的接触和渗透,降低农药的防治效果。
5.易产生抗药性。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蚜虫容易对多种农药产生抗药性。据统计,全球已有多种蚜虫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等常用农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使得原本有效的农药逐渐失去作用。
6.隐藏性好。蚜虫常聚集在植物的嫩梢、叶片背面、花蕾等隐蔽部位,不易被发现和接触到,给防疫工作带来困难。同时,一些蚜虫还会在植物组织内取食,进一步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7.生态适应性广。蚜虫能适应多种生态环境,从温带到热带,从干旱地区到湿润地区,都有蚜虫的分布;蚜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能在各种气候条件和不同类型的植物上生存和繁殖。
8.天敌昆虫减少。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农药,导致七星飘虫、草蛉等天敌昆虫数量减少,控制不了蚜虫的蔓延,也是导致蚜虫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果树蚜虫防治措施
在蚜虫的防治管理上,应当按照“见虫就防、早防早治”的原则,同时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严格检疫措施(苹果绵蚜), 在调运苗木、接穗、果品时, 要加强区域性检疫,尽量不从疫区调运种苗, 如确需调运须先将其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防止扩散传播。
2.果树休眠期结合冬季修剪,清除果园内残枝落叶,刮除老树皮,剪除萌蘖枝和受害较重的枝条,有虫卵的枝条,田边杂草,集中烧毁;结合涂白刷除树缝、剪锯口等处,消灭越冬卵,降低虫口基数。
3.保护和利用天敌,蚜虫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寄生蜂、食蚜瘿蚊、蟹蛛、草蛉以及昆虫病原真菌,在化学防治时要尽量减少喷药次数,选用有选择性的
杀虫剂。蚜虫活动初期田间释放捕食螨、赤眼蜂、异色瓢虫等天敌昆虫。
4.利用蚜虫的趋黄性田间悬挂黄板诱杀。
5.化学防治。秋季落叶后,春季萌芽前全园喷施5波美度石硫合剂十
矿物油200~400倍液。
严格控制4~6月虫口数量,花芽萌动至被害叶卷曲之前,可喷施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0~5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50克/升虱螨脲乳油40~50毫升/亩,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乳剂2500~3000倍液,或4.5%高效
氯氰菊酯乳油或水乳剂1500~2000倍液,或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2000~15000倍液,或5%
啶虫脒乳油2500~3000倍液,或22.4%螺虫乙酯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34%
螺螨酯悬浮剂6000~9000倍液,或0.3%印楝素乳油1000~1200倍液,或4000IU/微升苏云金杆菌悬浮剂200~400倍液等药剂交替使用,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