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颈天牛属鞘翅目,是
桃树主要的蛀干害虫,以幼虫在皮层和木质部蛀隧道,造成树干中空,皮层脱离,导致树势衰弱,严重者引起死树。
一、桃红颈天牛形态特征
1、成虫:长约28~37毫米,体黑色发亮,前胸背面大部分为光亮的棕红色或完全黑色。头黑色,腹面有许多横皱,头顶部两眼间有深凹。触角蓝紫色,基部两侧各有一叶状突起。前胸两侧各有刺突一个,背面有四个瘤突。鞘翅翅面光滑,基部比前胸宽,端部渐狭。雄虫身体比雌虫小,前胸腹面密布刻点,触角超过虫体5节;雌虫前胸腹面有许多横皱,触角超过虫体两节。
2、卵:卵圆形,乳白色,长约6~7毫米。
3、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42~52毫米,乳白色,前胸较宽广。身体前半部各节略呈扁长方形,后半部稍呈圆筒形,体两侧密生黄棕色细毛。前胸背板前半部横列4个黄褐色斑块。
4、蛹:体长35毫米左右,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前胸两侧各有一刺突。
二、桃红颈天牛为害特点
主要危害核果类,如桃、杏、
樱桃、郁李、梅等,也危害柳、杨、栎、柿、
核桃、花椒等。幼虫蛀入木质部危害,造成枝干中空,树势衰弱,严重时可使植株枯死。
桃红颈天牛主要危害木质部,卵多产于树势衰弱枝干树皮缝隙中,幼虫孵出后向下蛀食韧皮部。次年春天幼虫恢复活动后,继续向下由皮层逐渐蛀食至木质部表层,初期形成短浅的椭圆形蛀道,中部凹陷。6月份以后由蛀道中部蛀入木质部,蛀道不规则。随后幼虫由上向下蛀食,在树干中蛀成弯曲无规则的孔道,有的孔道长达50厘米。仔细观察,在树干蛀孔外和地面上常有大量排出的红褐色粪屑。以幼虫在主干蛀道内危害。6至7月成虫羽化,12:00~14:00活动最盛。卵产于主干表皮裂缝内,无刻槽。被害主干及主枝蛀道扁宽,且不规则,蛀道内充塞木屑和虫粪,危害重时,主干基部伤痕累累,并堆积大量红褐色虫粪和蛀屑。粪渣是粗锯末状,部分外排。桃树一般可活30年左右,但遭受桃红颈天年桃树的寿命缩短到10年左右,因其以幼虫蛀食树干,削弱树势,严重时可致整株枯死。
三、桃红颈天牛发生规律
红颈天牛一般二年,少数三年发生1代,以幼龄幼虫第1年和老熟幼虫第2年越冬。成虫于5~8月间出现;各地成虫出现期自南至北依次推迟。
四、桃红颈天牛防治措施
1、人工捕捉成虫。桃红颈天牛蛹羽化后,在6~8月成虫活动期,可利用从中午到下午3时前成虫有静息枝条的习性,组织人员在果园捕捉,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2、树干涂白。4~5月在成虫羽化之前,可在树干和主枝上涂刷白涂剂。将树皮裂缝、空隙涂实,防止成虫产卵。利用桃红颈天牛惧怕白色的习性,在成虫发生前对李树主干与主枝进行涂白,使成虫不敢停留在主干与主枝上产卵。涂白剂可用生石灰、硫磺、水按10:1:40的比例进行配制。
3、性诱剂诱杀。在每年6~8月成虫羽化盛期利用红颈天牛性诱剂诱杀,使用诱捕器做监测或防治时,需将诱捕器的高度设定为1.2米~1.5米左右;性诱剂每隔60天更换1次。
4、化学防治措施。根据害虫的不同生育时期,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在6~8月成虫发生盛期和幼虫刚刚孵化期,可在树体上喷洒高效
氯氟氰菊酯乳油或
吡虫啉。大龄幼虫蛀入木质部,树体喷药对其已无作用,可采取虫孔施药的方法除治,对有明显的蛀孔蛀道的大幼虫,在田间检查发现新鲜虫粪后,清理树干上的排粪孔,用一次性医用注射器,向蛀孔灌注
敌敌畏或吡虫啉,或用棉球浸泡高效
氯氰菊酯乳油或
噻虫嗪等药剂,然后用湿泥封堵。
5、生物防治措施.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如管氏肿腿蜂。保护和招引天敌,如啄木鸟、喜鹊等鸟类。